主要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臺灣稻螟、褐邊螟等,是我國水稻最為常見、為害最烈的一類害蟲,俗稱“鉆心蟲”或“蛀心蟲”。
1.二化螟。為害癥狀:水稻苗期和分蘗期初孵幼蟲先群集在葉鞘內為害,造成枯鞘;長至二、三齡的幼蟲,分散蛀入莖內,為害成枯心;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幼蟲蛀入危害,造成死孕穗和白穗;在乳熟期危害造成蟲傷株,嚴重危脅水稻生產。由同一卵塊上孵出的蟻螟危害附近的稻株,枯心或白穗常成團出現,致田間出現“枯心團”或“白穗群”。
二化螟的防治適期在幼螟盛孵期。第一,采取農業防治,主要是消滅越冬蟲源、灌水滅蛹和選用抗病品種等措施。第二、采取物理防治,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稻田養鴨、保護青蛀等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減少下一代蟲源。第三,藥劑防治:當分蘗期孵化高峰后5~7天,每畝有“枯鞘團”100個或枯鞘率1%~1.5%;或當破口期,株害率達0.1%時,應進行藥劑防治。每畝用25% 殺蟲雙水劑200~250毫升,或20%三唑磷乳油1002毫升,或5%殺蟲雙顆粒1~1.5千克拌濕潤細土20千克制成藥土撒施。施藥時要注意按要求對足水量,細霧均勻噴施,不留空白;藥后田間保持3~6厘米水層3~5天。要注意藥劑輪換使用,延緩產生抗藥性。
2.三化螟。為害癥狀:幼蟲蛀食水稻莖稈,分蘗期受害,心葉縱卷成假枯心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受害造成枯孕穗;破口抽穗期受害造成白穗;灌漿后受害造成蟲傷株。
防治三化螟枯心苗的適期早每畝“危害團”超過50~60個/叢為害率2%~3%進行藥劑防治。預防白穗的適期在卵塊超過100~120塊/畝,破口期防治,若發生量大,齊穗期再防1次采取農業防治時,下面主要是冬季消滅越冬幼蟲;在開春化蛹盛期,灌水淹沒稻根3天,殺死稻茬內越冬蟲蛹。
藥劑防治與注意事項同二化螟。
編輯:王晶
審核專家:長春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金玄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