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態特征 稻縱卷葉螟屬食葉性害蟲,完全變態昆蟲,從卵→幼蟲→化蛹→成蟲(蛾)為一個世代。初孵幼蟲一般先爬入水稻心葉或附近葉鞘或舊蟲苞中,蟲量大時亦可幾頭幼蟲聚集在葉尖、葉片一側邊緣小蟲苞,2齡幼蟲則一般在葉尖或葉側結小苞,3齡開始吐絲綴合葉片兩邊葉緣,將整段葉片向正面縱卷成苞,一般單葉成苞,少數可以將臨近數片葉綴合成苞。幼蟲取食葉片上表皮與葉肉,僅留下白色下表皮及葉脈,蟲苞上顯現白斑。為害嚴重時,田間蟲苞累累,甚至植株枯死,一片枯白。使水稻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造成空殼率增加,千粒重降低,對產量影響很大。
2.防治方法。在防治上要在達到防治指標時才打藥防治。
①農業防治。合理施肥,防止偏施氮肥或施肥過遲。結合稻田管理,在幼蟲孵化期間烤田,或在化蛹盛期灌水,減輕受害程度。
②物理防治。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稻田養鴨、保護青蛙等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減少下代蟲源。
③生物防治。具體方法是每畝用殺螟桿菌、青蟲菌等含活孢子量100億/克的菌粉150~200克,對水60~75千克噴霧,也可在產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釋放赤眼蜂,每畝每次放3萬~4萬頭,隔3天1次,連續3次。
④藥劑防治。在分蘗期有效蟲量40頭/百叢、穗期20頭/百叢以上即可防治,以幼蟲盛孵期或2、3齡幼蟲期高峰期為宜。畝用5%氟蟲腈膠懸劑20~30毫升,或用25%毒死蜱乳劑每畝70~80毫升,或用80%殺蟲單粉劑35~40克,或用25%殺蟲雙水劑150~200毫升(蠶桑區可改用5%殺蟲雙顆粒劑1.5千克加濕潤細土撒施)等。上 述噴霧每畝用水50~60千克,施藥時田間保水1~2寸(寸為非法定計量單位,1寸=3.3厘米),施藥后6小時內遇大雨需補防1次。
編輯:王晶
審核專家:長春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金玄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