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飛虱為刺吸性吸汁害蟲,屬不完全變態昆蟲,一個世代只有卵→若蟲→成蟲。主要包括褐稻虱、白背飛虱、灰飛虱,前兩者直接為害水稻造成減產,后者主要傳播條紋葉枯病病毒。

(1)癥狀識別。成、若蟲都能為害,一般群集于稻叢下部,用口器刺吸水稻莖稈汁液,消耗稻株營養、水分,并在莖桿上留下褐色傷痕、斑點, 分泌蜜露引起葉片煙煤并引發其他腐生性病害,嚴重時,稻叢下部變黑色,逐漸全株枯萎。被害稻田常先在田中間出現“黃塘”“穿頂”成“虱燒”, 甚至全田枯死,早期受害顆粒無收,后期受害嚴重減產。此外,褐稻虱是齒葉矮縮病的傳毒媒介。褐稻虱喜溫愛濕,生長適溫20~30℃,最適溫26~28℃,適宜濕度在80%以上,盛夏不熱、深秋不涼、夏秋多雨是該蟲大發生的氣候條件。肥水管理不當,也會引發褐飛虱的大發生。

(2)褐稻虱防治適期和標準??水稻分蘗至圓稈拔節期,平均每百叢稻蟲量700~800頭;孕穗期,平均每百叢蟲量500~600頭;齊穗期,平均每百叢蟲量800~900頭以上;乳熟期,平均每百叢蟲量1500頭以上。

(3)防治方法

①農業防治:實施連片種植,合理布局,防止褐飛虱迂回轉移、輾轉為害。健身栽培,科學管理肥水,做到排灌自如;合理用肥,防止田間封行過早、稻苗徒長蔭蔽,增加田間通風透光度,降低濕度;利用抗蟲品種;保護利用自然天敵。

②物理防治方法: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稻田養鴨,保護青蛙等。

③化學防治:在若蟲孵化高峰至2~3齡若蟲發生盛期,采用“突出重點、壓前控后”的防治策略,選用高效、低毒、選擇性農藥。目前,對褐飛虱的防治主要有兩種特效農藥→撲虱靈和吡蟲啉。每畝用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克,或10%吡蟲郵可濕性粉劑20~30克對水50千克噴霧,也可以每畝用5%氟蟲腈膠懸劑30~40毫升,對水50千克噴霧防治。

注意事項:稻飛虱多集中在植株基部取食為害,應盡量將藥液噴到基部;水稻生育后期,尤其是超級雜交稻密閉的大田要加大用藥量,粗霧噴霧;飛虱已對撲虱靈、吡蟲啉等產生了強抗藥性的稻區,注意選用新的有效藥劑防治,同時要注意藥劑輪換使用:噴藥時田間應保持一定水層。白背飛虱為害癥狀與褐飛虱為害差不多,但成、若蟲在稻株上的分布位置較褐飛虱高。以成蟲和若蟲群集稻株下部吸取汁液,使稻株表面成褐色斑。為害重時,稻株基部變褐,漸漸全株枯萎,嚴重時造成全田枯死。



編輯:王晶

審核專家:長春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金玄吉

[原創]北方水稻灌漿結實期稻飛虱識別與防治

圖文簡介

稻飛虱的種類有很多,主要包括褐稻虱、白背飛虱、灰飛虱,前兩者直接為害水稻造成減產,后者主要傳播條紋葉枯病病毒。稻飛虱對于水稻的危害是很大的,不及時防治,很容易造成減產。所以,在水稻灌漿結實期,稻飛虱的防治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