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5月30日,種植戶在連云港市青口鹽場大新農場復墾鹽田里起獲水稻秧苗準備栽插。(耿玉和/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糧食問題對人口大國來說備受關注。近年來,我國在水稻產量上的研究大有突破,今年,在水稻生產、種植方面,我國又有了重大突破。據央廣網報道,由袁隆平院士帶領團隊研發(fā)的耐鹽堿水稻,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海水稻”,在國內基地試種之后,在迪拜沙漠基地也成功收獲,引發(fā)了廣泛關注。有人說,抗鹽堿水稻成功種植的背后,是我國對鹽堿地實施土壤改良的不斷探索。然而,對于抗鹽堿水稻,有些人難免會望文生義,從而產生一些疑問,比如抗鹽堿水稻是否能夠把大海變糧倉、抗鹽堿水稻吃起來味道如何等。下面,就讓我們來科普一下抗鹽堿水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吧。
據《解放日報》報道,抗鹽堿水稻并非是長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一種不懼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邊灘涂地和鹽堿地生長的水稻品種。含鹽量低于0.3%的土地為輕鹽堿地,農作物產量只有正常土地的八九成;含鹽量0.3%~0.6%為中鹽堿地,產量只有五到八成;超過0.6%為重鹽堿地,產量低至正常土地農作物產量的兩成。全球各地海水的平均含鹽率為3%~5%,基本是陸生植物的禁區(qū)。抗鹽堿水稻增產計劃也只是要在3~5年內選育出能在鹽分濃度0.3%~0.5%的土地中生長,并能達到畝產300公斤以上的水稻新品種。因此,看到抗鹽堿水稻就號稱要把大海變糧倉顯然不符合實際。
那么,抗鹽堿水稻吃起來味道如何呢?據《人民日報》報道,青島海水稻研發(fā)中心稻米食味品質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劉帥隨機拿出一袋鹽堿地里生長的抗鹽堿水稻稻米,又取出一罐普通稻米,分別倒入兩個試驗器皿中。仔細觀察發(fā)現,去除谷皮加工好的抗鹽堿水稻米粒型較好看,光澤透亮,稻米清香味濃厚。煮熟試吃后發(fā)現,抗鹽堿水稻米粒的黏彈性好,勁道有嚼勁,咀嚼時微甜,氣味也較清香。(李依依)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分子農業(yè)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翟文學進行科學性把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yè)植物、農業(yè)生物學、農作物育種、基因研究、基因克隆培育、植物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