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藻”就是養殖水體中的藻類大量或全部死亡,導致水色驟然變清或變濁,甚至變紅(硅藻)。 其中變獨又有黃濁、白濁和粉綠色的混濁之分。
發生“倒藻”時,水體中的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品種即刻產生很大的變化。首先,溶解氧會下降,二氧化碳會增加,這是由于水中少了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而引起的:另外,二氧化碳增和后又會使pH迅速下降,一般會在7.5以下。其次,由于大量死藻的分解,除了會加大氧的消耗外,往往還會產生氨氮和亞硝酸鹽(因為藻類本身是氨循環中的一個環節),而且大量的死藻又會使池塘本身的自凈細菌負擔不起,特別是遇上陰雨天時更明顯。最后,就是水中的原生動物會大量繁殖起來,反過來又會抑制藻類的生長。還有就是水中懸浮物(微塵、糞便、死藻等)成混濁狀態,平時這些物質主要是靠藻類來沉降的。
發生“倒藻”的原因:一個是天氣原因,主要是氣溫的突變;二是人為的管理不當,包括施肥補肥的時機把握不好,換添水的時間、數量不對,換添水之后沒有及時保肥,消毒劑用量和消毒時間不當等。
“倒藻”的處理方法:①檢測pH,偏低時用生石灰潑灑調節;②注意增氧,特別是對蝦規格較大或密度較大時,可同時潑些抗應激和解毒的藥物;③補充新水,肥塘;④如果按第3步驟做了一次后沒有效果,有條件者應檢測水中是否有大量原生動物,如果是,則應先殺滅后再肥塘;⑤有時綠色的水體變混濁后其中還會有大量的甲藻,水色也是黃泥色的,此時應用滅藻劑來處理,之后再考慮肥水;⑥切忌盲目施放肥料、底改和活菌,以致延誤時機并加大處理難度。
編輯:馬宇飛
審核專家:山西農業大學講師 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