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曲不僅應用于釀灑,而且在腐乳、食醋、食品色素及中藥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對食品工業具有重要價值,我國傳統紅曲是以秈米為原料,這給東北、西北和華北等地推廣紅曲生產帶來了困難,而小米紅曲的的生產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1)生產工藝流程。
小米→浸米→洗米→瀝干→蒸米→冷卻→接種→堆積→養花→攤平培養→成曲
(2)操作要點。
①原料及浸米。選用粳米(不黏)小米為原料,放入15℃的水中浸泡5~6小時。
②蒸米。待鍋水煮沸后,再將小米倒入木甑內,圓汽后再蒸10分鐘,視小米熟透無生心即可。
③攤涼與接種。將小米飯在晾床上攤晾至40℃左右,進行接種。接種前將紅曲種粉碎,做到40目以上,要求越細越好,目的是增加接種接觸面,達到均勻的目的。紅曲接種量為小米的1%,將粉碎好的紅曲種粉加無菌水1:(4~5) (米:水),然后放置30分鐘后,即加0.1%的醋酸,攪拌均勻后進行接種,二人操作,一人翻拌,一人撒種,要求動作快速,接種均勻。接種操作完畢后,再用麻袋包扎好,送入曲房保溫培養。
④曲房保溫培養。曲房室溫要求在30~32℃。進房時麻袋中的米溫在30~32℃(不低于30℃)。麻袋中部插一支溫度計,以觀察品溫增長情況。經24~30小時,待品溫升到50℃時,即可倒曲床上培養。倒包時,米粒已長有斑點菌落,同時有芬芳的曲香。
倒包時,曲坯厚度控制在22~30厘米,培養品溫在43~45℃,使紅曲霉大量繁殖,在這個階段要經常檢查品溫升溫情況,并采用翻拌操作,來達到合適的繁殖品溫,促使紅曲霉菌絲體布滿小米整個部分,這就是所謂的養花階段。根據米粒菌絲生長情況降低曲坯厚度,品溫從最高45℃降至42~43℃。繼續養花培育,直至米粒呈全部紅色,并呈現干燥現象,如不灑水則不能生長即可進行第1次灑水,灑水量20%~25%。第1次灑水后,培養品溫控制在40~42℃,室內濕度控制在70%~80%,室溫在28~30℃。灑水后經4~5小時翻拌1次,目的是調節合適溫度,二是使上下四周曲粒均勻繁殖。第1次灑水后,曲粒明顯增紅。經24小時左右的繁殖,曲粒已呈干燥現象,即可進行第2次灑水,其操作與第1次灑水相同,灑水量20%左右,灑水后品溫控制在40~41℃,曲粒已開始呈紫紅。再經24小時左右,進行第3次灑水,灑水量約20%,每次灑水后,曲粒厚度逐漸減薄,品溫控制在38~40℃。再經24小時,進行第4次灑水,灑水量約15%,品溫在35~38℃。再經24小時,進行第5次灑水,灑水量約15%,品溫控制在33~35℃,每天灑水1次,約經8天,曲粒已呈紫黑色,曲中心呈紫紅,即可干燥成曲。色曲出曲率在30%~35%。釀灑紅曲培養時間可縮短6d,出曲率約60%。紅曲干燥應采取烘干,釀灑紅曲溫度可在45℃左右,夏天可風干后再曬幾小時(在8: 00~9: 00),色素紅曲可用烘干機干燥。紅曲水分應在12%以下。并用有塑料薄膜內層的編織袋包裝,儲藏于干燥處。
編輯:李敏
審核專家:山西農業大學教授 原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