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褐條病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受害。苗期染病,在葉片或葉鞘上出現褐色小班,后擴展呈紫褐色長條班,有時與葉片等長,邊緣清晰。病苗枯菱或病葉脫落,植株矮小。成株期染病,先在葉片基部中脈發病,初呈水浸狀黃白色,后沿葉脈擴展上達葉尖,下至葉鞘基部形成黃褐至深褐色的長條斑,病組織質脆易折,后全葉卷曲枯死。葉鞘染病呈不規則斑塊,后變黃褐,最后全部腐爛。心葉發病,不能抽出,死于葉苞內,拔出有腐臭味,用手擠壓有乳白至淡黃色菌液溢出。

防治要點:發病時,可用72%農用鏈霉素或20%噻菌銅懸浮劑進行葉面噴施,每7天1次,最好連防2~3次。病害較重的地塊,要剝除老葉,除去無效莖以及過密和生長不良植株,通風透氣,降低溫度。



編輯:李敏

審核專家:山西農業大學教授 原向陽

[原創]谷子褐條病的癥狀與防治要點

圖文簡介

谷子褐條病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受害,高溫高濕、陰雨有利于發病,偏施氮肥,發病重。本文主要介紹谷子褐條病的發病癥狀與防治要點,供谷農朋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