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白發病是系統侵染病害,從種子萌芽到植株抽穗后,在各生長發育階段,陸續表現出多種不同癥狀:
(1)爛芽。幼芽出土前發病,芽尖扭轉彎曲,變褐壞死,不能出土而死亡為爛芽。爛芽在菌量大、環境條件特別有利于病菌侵染時發生。
(2)灰背。從2葉期到抽穗前發病,病株輕者葉片變黃綠色,略肥厚和卷曲,葉片正面產生與葉脈平行的黃白色條狀斑紋;重者葉片變短,葉色蒼綠色,芯葉停止生長,形成僵苗。葉背在空氣潮濕時密生灰白色霉層,為病原菌的孢囊梗和游動孢子囊。這一癥狀被稱為“灰背”。苗期白發病的鑒別,以有無“灰背”為主要依據。
(3)白尖、槍桿、白發。抽穗前,灰背病株繼續發展或植株新發病,病株上部2~3片葉片不能展開,卷筒直立向上,葉片前端變為黃白色,稱為“白尖”。經過7~10天后,白尖逐步變成深褐色,枯死,直立于田間,形成“槍桿”。以后芯葉薄壁組織解體縱裂,散出大量褐色粉末狀物,即病原菌的卵孢子。殘留的黃白色或灰白色絲狀物(維管柬), 卷曲如頭發,稱為“白發”,病株不能抽穗。
(4)刺猬頭、看谷佬。有些病株能夠抽穗,但穗子短縮肥腫,全部或部分畸形,穎片伸長變形,呈尖刺狀,向外伸張,呈刺猬狀,稱為“刺猬頭”。病穗變褐干枯,組織破裂,也散出大量黃褐色粉末狀物,即卵孢子。此時,大量正常植株谷穗隨著灌漿加快,穗部逐步變重而彎頭位于頂葉下方,而刺猬頭植株穗部不結實或部分不結實,逐步干燥變褐變輕、直立,位于正常植株葉片之上,故通俗地成為“看谷佬”。
(5)局部病斑。苗期病葉“灰背”上產生的病原菌游動孢子囊,隨氣流傳播到健株葉片上,局部侵染形成葉斑,時所為不規則形或長圓形,初淡綠至淡黃色,后變為黃褐色或紫褐色,病斑背面密生灰白色霉層。老熟葉片被侵染后,形成褐色小圓斑,霉層不明顯。
產生灰背的病苗后期多形成白尖,白發或看谷佬,但也有的后來癥狀消失而正常抽穗。也有的病苗前期不出現灰背,后期卻變為白尖、白發或看谷佬。
防治要點:
(1)選用抗病品種。谷子不同品種抗性不同,在同樣條件下,有些感病品種發病率高達70%,而抗病品種則不到1%。據近幾年連續調在發現,紅苗谷子發病輕;青苗及黃苗谷子則發病較重。晉谷21號或親緣關系近的常規品種發病較重;而張雜谷3號、5號、12號等雜交品種較輕。
(2)輪作。由于谷子白發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因此,種植時最好實行3年以上輪作。
(3)栽培防病。適時播種、地膜覆蓋、淺播種,促使幼苗早出土,減少病菌侵染機會。在病株卵孢子未散落前拔除集中燒毀或深埋,不要用來喂牲畜和漚肥,減少土壤病原菌孢子數量。
(4)糞肥和堆肥要腐熟。由于白發病菌孢子通過家畜的消化道仍能存活,如用病株喂了牲畜,帶菌糞肥必須充分發酵腐熟后再使用。
(5)種子處理。采取種子藥劑包衣是預防谷子白發病最直接、經濟、有效的防治方法。可選用40%萎銹靈·福美雙懸浮種衣劑進行拌種,在預防白發病的同時可有效兼防谷子粒黑穗病。在地下和苗期害蟲發生嚴重的地塊可采用上述藥劑加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按1:1等量比例的復配種衣劑進行拌種。也可選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按1:100拌種,都可有效預防谷子白發病的發生。
編輯:李敏
審核專家:山西農業大學教授 原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