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高溫季節,既是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農作物病蟲害的高發期,為切實做好夏季病蟲防控工作,最大限度減少病蟲危害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失,農科110特別邀請到了山西省植保植檢總站研究員方果針對這一時期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方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記者:當前正處于高溫季節,農作物病蟲害增多,化學農藥可有效防治病蟲害的危害。請問方老師,在化學農藥的使用上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方果(以下簡稱方):在化學農藥的使用上,既要安全科學,又要確保農作物質量安全、施藥人員安全和防治效果。
(1)確定病蟲種類。要確定發生危害的病蟲種類是什么,從而正確選擇防治方法和選購對路的農藥品種。
(2)買正規農藥。購買農藥要到正規農藥店購買,而不購買游商的農藥,不買過期藥。
(3)農藥“三證齊全”。購買農藥時要購買“三證齊全”的農藥品種,即農藥包裝上印有農藥登記證號、產品標準號和生產批準證號。
(4)正確配制農藥。使用二次稀釋法配制農藥,即先用少量水或稀釋載體將農藥制劑稀釋成母液或母粉,然后再稀釋到所需濃度。
(5)嚴格掌握施藥濃度。嚴格按照農技人員或農藥標簽給出濃度進行配制,濃度低達不到防治效果,濃度高容易產生藥害。
(6)施藥人員的安全。施藥人員必須遵守農藥使用條例,穿戴防護服,防止藥液接觸皮膚和進入體內。
(7)施藥時間。施藥時間應在上午10時前,下午5時后,避免風大和逆風施藥,施藥后應及時用肥皂洗手。
(8)注意農藥安全間隔期。施用化學農藥要注意農藥安全間隔期,農藥安全間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藥時間到作物采收時的天數。每一種農藥標簽上都標有安全間隔期。
(9)注意高毒農藥的使用。甲胺磷、呋喃丹、甲基1605等農藥只能用于拌種或土壤處理,絕不容許噴霧、拌毒土或灌根等它用。
記者:粘蟲在多地均有發生,且危害嚴重,如何對粘蟲進行有效防治呢?
方:粘蟲是一種暴發性、遷飛性害蟲,它以幼蟲暴食危害小麥、玉米、谷類、豆類、果樹等許多種綠色植物。由于它是由外省突然遷飛進入山西省暴發危害,因此在過去科技不發達的時候,被稱之為“神蟲”。又由于粘蟲幼蟲進入三齡后,食量劇增,在吃完一株植物葉片后,又爬向另一株危害,因此又把它稱之為“行軍蟲”。當前山西省中南部地區玉米、谷子上發生粘蟲,是由內蒙、東北等地區遷飛來的三代粘蟲。
防治粘蟲的方法有:
(1)捕殺幼蟲。蟲齡偏大田塊,可利用幼蟲的假死性進行擊落捕殺,防止粘蟲進一步遷移危害。
(2)開展統防統治。在粘蟲偏重發生區,玉米田可采取高效植保器械,如植保無人機開展統一防治,快速控制蟲情;對谷田、豆田和果園的粘蟲可采用地面植保器械開展統防統治,及時噴霧防治。
(3)開展群防群治。在粘蟲一般發生區,要積極動員群眾,采取各種措施群防群治,控制危害。使用化學農藥防治,每667平方米用2.5%氯氟氰菊酯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20~30毫升;蟲齡在3~4齡時每667平方米用48%毒死蜱15~20毫升或0.5%甲維鹽30~40毫升對水30千克均勻噴霧防治。開展化學防治要注意,粘蟲幼蟲蟲齡越大,抗藥性越強,因此要在3齡前防治為宜;蟲齡大時要適當加大用藥量,確保防效。噴藥時要避開高溫天氣,防止藥害和中毒、中暑情況發生,盡量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噴藥時間最好選擇在上午10時前或下午5時后。
記者:玉米螟也是一種常發性害蟲,許多玉米種植戶都受到玉米螟的困擾,請問方老師玉米螟有什么特性?防治方法有什么?
方:玉米螟一年可發生三代,以老熟幼蟲在玉米莖稈、穗軸內越冬。翌年4~5月份老熟幼蟲復蘇、飲水、化蛹、羽化,所以冬季溫暖多雪,越冬成活率高。成蟲夜間活動,趨光性強。喜在早熟、高大的玉米葉背面靠葉脈處產卵。高溫多雨有利于玉米螟的發生為害。玉米螟喜食甜玉米,因甜玉米的含糖量明顯高于普通玉米。7月中春玉米花絲期,一代成蟲多產卵于雌雄蕊上,或在雌穗上下葉片背面。二代幼蟲孵化后在雌雄蕊上或蛀入莖桿危害,常造成刮風時玉米從蛀孔處折斷現象。8月底三代幼蟲主要為害莖桿和穗軸。今年三代玉米螟有可能發生嚴重,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治的準備。
玉米螟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可在三代玉米螟卵始盛期(8月下旬),每667平方米放一次赤眼蜂7000頭,7天后再放一次8000頭。
(2)放蜂方法。每667平方米放3點,每點選擇健壯玉米植株,在其中部的一個葉面上,沿主脈撕成兩半,取其中一半放上蜂卡,沿莖稈方向輕輕卷成筒狀,然后用線訂牢。
(3)化學方法。由于玉米高大,人員不易進田防治,可采取高效噴霧機結合植保無人機開展統防統治。如用風送式噴霧機在玉米田四周向田內噴霧,然后用植保無人機、對噴不到農藥的玉米田中央進行噴霧防治;使用農藥可用2.5%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或25%滅幼脲懸浮劑1500倍液,或40%毒死蜱1000倍液。噴藥時要避開高溫天氣,防止藥害和中毒、中暑情況發生,盡量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噴藥時間最好選擇在上午10時前或下午5時后。
記者:玉米紅蜘蛛是山西省本地害蟲,危害嚴重時影響玉米產量和質量,如何防治玉米紅蜘蛛呢?
方:玉米紅蜘蛛屬于偶發性害蟲,一年發生十幾代,玉米紅蜘蛛先聚集在玉米下部葉片的背面用口器刺入作物組織吸食汁液。被害部先呈黃白色小點,后連成失綠斑塊,葉片變黃白色或紅褐色。紅蜘蛛隨風水平擴散,若7~8月條件適宜,則迅速蔓延全田,進入為害盛期,漸向上部葉片轉移危害。嚴重時玉米葉片完全變白、變紅褐色、干枯,造成籽粒干癟。山西省7~8月份高溫干旱少雨,有利于其大發生。
玉米紅蜘蛛的防治上可采取高效噴霧機結合植保無人機開展統防統治。如用風送式噴霧機在玉米田四周向田內噴霧,然后用植保無人機、對噴不到農藥的玉米田中央進行噴霧防治;還可使用煙霧機進行統一防治或聯防聯治,使用農藥可選用1.8%阿維菌素3000倍液,或20%噠螨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5%噻螨酮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噴藥時要避開高溫天氣,防止藥害和中毒、中暑情況發生,盡量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噴藥時間應在上午10時前或下午5時后。
記者:馬鈴薯晚疫病是馬鈴薯生產上最嚴重的病害,也是農民朋友常咨詢的一種病害,請方老師講解一下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方:好的。馬鈴薯晚疫病是真菌病害,在條件適合時,可大面積流行。危害嚴重時,可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該病可侵害葉、莖和薯塊。葉片染病,枯黃干死,失去制造營養能力,莖感病失去營養和水的運輸能力,薯塊感病最終導致爛掉。近幾年山西省馬鈴薯晚疫病在呂梁山、太行山以及省內北部地區發生較重,農民朋友必須要引起重視。馬鈴薯晚疫病發生前期以中心病株出現作為該病發生流行的前兆,在溫濕度適宜的條件下,大約經過10~14天,病害即可傳播到全田的每個植株。
防治方法:田間發現中心病株及時拔除,并對病穴處撒石灰消毒,對病株周圍50米范圍內噴灑代森錳鋅、甲霜靈、甲霜靈錳鋅等藥劑500倍液進行預防處理。對已發生田,用高效機動植保機械進行噴霧防治,交替使用上述藥劑進行2~3次噴霧防治。對于常發生馬鈴薯晚疫病的高產田,應該以預防為主,即在馬鈴薯花期或出現花蕾后的第一場雨后,不論是否發現中心病株,即噴打預防藥,可用代森錳鋅、百菌清500倍,甲霜靈600倍隔7天交替噴藥一次,連打3次。在第一次打藥的20天后,如再發現該病蔓延,可用氟啶胺、霜霉威、霜脲氰、氟吡菌胺、烯酰嗎啉、戊菌隆、嘧菌酯和唑菌酯胺等藥劑交替使用噴霧,每隔7天一次,連噴3次。
編輯:孫苑琪
審核專家:山西省植保植檢總站研究員 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