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5月28日,袁隆平院士在青島濱海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篩選秧苗。
(張進剛/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據《北京晨報》報道,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近日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為沙漠地區提升糧食自給能力、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區生態環境再添“中國貢獻”。很多人不禁有這樣的疑問:在迪拜熱帶沙漠里種水稻到底有多難?沙漠里又是如何種出水稻的?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表示,迪拜當地種植水稻最大的挑戰是沙漠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無法保墑,地下7.5米處多為海水。當地淡水寶貴,主要依靠海水淡化,因此普通的灌溉方式行不通。新華網補充,淡水下滲與地下海水相匯,在高光照條件下,容易引起地下海水上升,發生次生鹽堿化。此外,迪拜沙漠晝夜溫差達30多攝氏度,白天極端高溫,地表溫度達50多攝氏度,濕度在20%以下,還經常有沙塵暴。
那么,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是如何種出水稻的呢?據《人民日報》報道,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利用其獨創的“四維改良法”土地改良技術提供了技術保障。其中,要素物聯網模組是最關鍵的核心技術。
據《大眾日報》報道,四維改良法以耐鹽堿水稻為核心,整合了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技術進行自由組合配套,從海水稻品種、營養搭配、水鹽管理系統等方面出發,因地制宜,量身定做針對目標土壤的最優解決方案,讓土壤和作物“活”起來。除改良沿海及內陸鹽堿地外,四維改良法還可對重金屬污染及農殘土地進行修復。
對于要素物聯網模組這一核心技術,據新華網報道,它主要由兩根搭載了多種傳感器的管道構成,第一根管道根據傳感器反饋需求,將所需水肥自動送達水稻根系部,供水稻生長;第二根管道將土壤中滲出的多余水肥回收,運送至回收池供第一根管道循環使用。要素物聯網模組在地表還有智能噴灑灌溉系統,能根據水稻不同時期需肥特點、土壤環境和養分含量狀況,精確控制噴頭和噴槍定時定量噴灑水分和養分。(張茜)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分子農業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翟文學進行科學性把關,目前其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植物、農業生物學、農作物育種、基因研究、基因克隆培育、植物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