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每年隨四季氣候變化呈現出春季萌芽生枝、夏季枝葉繁茂、秋季果實累累、冬季因溫度低而冬眠的現象,這樣的生理變化規律稱為葡萄的年生長周期。葡萄每年的周期性活動分為6個物候期,即樹液流動期、萌芽和新梢生長期、開花坐果期、漿果生長期、漿果成熟期、新梢成熟和落葉期。
溫度
樹液流動期
當平均氣溫在10℃以上,地下20~30厘米處地溫達6~10℃時,葡萄根系開始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養分。萌芽和新梢生長期,當地溫達到12~16℃時,地上部開始萌芽抽枝,最適宜根系生長的溫度為20~25℃,地溫超過28℃根系生長受到抑制后迅速木栓化或死亡。新梢生長和花芽分化的氣溫是25~30℃。
開花坐果期
要求氣溫在20~25℃,低于14℃不利于開花和授粉。
果實成熟期
最適宜的氣溫是25~30℃,氣溫低于16℃或超過38℃對漿果生長發育和成熟不利,會導致其品質下降。不同成熟期的葡萄品種對從萌芽到果實成熟期間的有效積溫數量也不同,極早熟品種積溫在2100~2500℃,早熟品種積溫在2500~2900℃,中熟品種積溫在2900~3300℃,晚熟品種積溫在3300~3700℃。休眠期葡萄根系對溫度較敏感,歐亞品種根系在-5℃時會受凍致死,成熟枝芽可耐-18~-16℃低溫;美洲種和歐美雜交種,其根系在-7~-5℃時受凍,成熟枝芽可耐-20~-18℃低溫;美洲種的根系均在-9~-7℃時受凍,成熟枝芽可耐-22~-18℃低溫。
水分
水分是葡萄植株各器官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葡萄漿果含水80%,葉片含水70%,枝蔓、根含水50%左右。水直接參與有機物的合成與分解,以及各種生理與化學的變化。葡萄植株的水分,主要靠根系在土壤中吸收,如土壤水分充足,則發芽整齊,新梢生長速度快,果粒大,但是若土壤水分過多,會使植株徒長、組織脆嫩、抗性差,還會引起土壤中缺氧,根系吸收功能減弱,甚至使根系窒息而死亡。如空氣干旱,土壤缺水,則枝葉生長量減少,易引起落花落果,影響漿果膨大,使品質下降。在久旱逢雨時,根系大量吸水,漿果迅速膨大,果皮因壓力過大易發生裂果。因此,葡萄要根據土壤干濕情況適時適量灌排水,使土壤水分保持適宜。
光照
葡萄是喜光植物,對光的反應敏感,光量的強弱和多少會直接影響葡萄組織和器官的分化和生長發育。光照充足時,漿果產量高、色澤好、品質優;光照不足時,植株細弱,葉色變淺,花序瘦小,花器官分化不良,落花落果,產量低,品質差,有機養分積累少,枝葉成熟度差,易受凍害,以至影響次年的植株生長和結果。因此在夏季管理中,應注意太陽光能的利用,既要充分利用直射光,也要盡量利用反射光。成熟葉片的光補償點為0.1~0.2勒克斯。所以科學的管理應使樹冠的葉幕層厚薄與疏密合理,使樹冠上下和兩側的葉片均能得到充足的光照,進行光合作用。有條件的果園,在葡萄著色期可在地上鋪反光膜,對促進漿果著色和提高含糖量有較好的效果。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