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花結果期植株生長緩慢,下部葉片變黃,逐漸向上發展,中午葉片萎蔫,夜間能恢復。如此反復數次后,全株萎蔫枯死。有時還會出現半株發病、半株健全現象,當病情急劇發展時,則全株萎蔫。病株莖基部表皮多縱裂,節部和節間出現黃褐色條斑,常流出松香狀的膠質物。若溫室環境潮濕時,病部會長出白色與粉紅色的霉層,根部變黃褐色、腐爛,極易從土壤中拔起。橫切病莖,可見維管束呈褐色。
防治枯萎病死苗的方法有:
農業防治
(1)選用抗枯萎病的品種。
(2)實行與非茄果類作物3~5年以上的輪作。
(3)苗床2~3年應調換一次,或改換新土;在重病區或重茬地,應結合整地,每畝施入熟石灰粉80~100克,抑制病菌發展。
(4)在下雨或澆水時,施用免深耕土壤調理劑,促使深層土壤疏松通透,降低土壤上層的病菌濃度,減輕發病。
(5)育苗催芽前,應進行種子消毒。常用方法是溫湯浸種和干熱處理(將干種子在70~75℃的恒溫條件下處理5~7天)。
(6)利用高溫殺菌,即在夏季整地、起垅后,先鋪蓋地膜,再密閉大棚,利用陽光使20厘米以上的地溫達45℃以上,消滅多數枯萎病菌。
(7)應選擇地勢較高的田塊作栽培地,盡量利用高畦或半高畦栽植。
(8)日常管理要控制澆水量,進入雨季要及時排水,謹防澇害。
(9)進行氮、磷、鉀配合施肥,防止缺肥或氮肥偏多而誘發枯萎病。
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水溶液,或50%“甲基托布津”400倍水溶液,或10%“雙效靈Ⅱ”水劑200~300倍水溶液,或“農抗120”100倍水溶液,或48%“瑞枯霉”水劑800倍水溶液灌根防治,每株灌藥液0.25千克,每10天一次,連續2~3次即可。
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