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南亞熱帶、熱帶地區濕和濕潤的次生林下,生長適溫為20~25℃,喜溫暖,怕嚴寒。適宜生長的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在0℃以下和遇到低溫霜凍時,常導致落葉,甚至凍傷或凍死。年平均降水量l600毫米。幼株喜陰,成株喜陽。土壤要求土層深厚、肥沃、濕潤。肥沃的稻田土,含氮過多的土壤,肉質根反而長得很少,產量不高。野生分布于廣東省大部分山區的山谷林下。20世紀60年代開始,野生轉家栽和引種栽培,獲得成功。下面介紹一下巴戟天的栽培技術要點供種植戶參考。

1.選地、整地

宜選擇有一定坡度的稀疏林下或有林木覆蓋的中下部向陽丘陵地,土層深厚、疏松,有一定肥力的砂壤土。若灌木叢生的林地,應在冬季,將林木雜草清除燒炭作肥料,也可保留一部分樹木作遮蔭,如遇有山蒼子、樟樹等含揮發性物質的樹根,嚴重危害巴戟天生長,要通過深翻土壤拔除干凈。冬季開荒翻土,春季橫坡起畦,作成寬1米、高20厘米的畦,每畝施火燒土1000~1500千克作基肥。

2.田間管理

(1)遮蔭:扦插后,搭設蔭棚或插芒箕遮蔭,郁閉度可達70%~80%以上。隨著苗木生根成活和長大,應逐步增大透光度,育苗后期郁閉度控制在30%左右。

(2)中耕除草:定植后前2年,每年除草2次,即在5、10月各除草1次。由于巴戟天根系淺而質脆,用鋤頭容易傷根,導致植株枯死,靠植株莖基周圍的雜草宜用手拔,結合除草進行培土,勿讓根露出土面。

(3)施肥:待苗長出1~2對新葉時,可開始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如土雜肥、火燒土、過磷酸鈣、草木灰等混合肥,每畝1000~2000千克。忌施硫酸銨、氯化銨、圈肥。如種植地酸性較大,可適當施用石灰,每畝50~60千克。

(4)修剪藤蔓:巴戟天隨地蔓生,往往藤蔓過長,尤其三年生植株,會因莖葉過長,影響根系生長和物質積累。可在冬季將已老化呈綠色的莖蔓剪去過長部分,保留幼嫩呈紅紫色莖蔓,促進植株的生長,使營養集中于根部。



編輯:任榮萍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田洪嶺

[原創]巴戟天栽培的技術要點

圖文簡介

巴戟天為茜草科巴戟屬纏繞或攀緣藤本植物,別名為三蔓草、不雕草、雞腸風等,以根入藥,具有補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等功效,是常用的中草藥。其栽培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