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藥用地下塊莖,又名麻芋頭、三步跳、野芋頭。目前,旱半夏以野生資源為主。其主要栽培技術(shù)如下:
1.選地整地
旱半夏性喜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宜選疏松肥沃、濕潤,具排灌條件的砂壤土,土壤pH值5.5~6.8,鹽堿、低洼地、粘重土不宜栽培。前茬以豆類、玉米、甘署等為宜,并可以和玉米、小麥、油菜或果樹間套種。旱半夏根系淺,一般不超20cm,且喜肥,故播種前結(jié)合整地,應(yīng)施基肥,每畝施腐熟的有機肥或土雜肥2500~4000kg、過磷酸鈣15~20kg作基肥,深翻20cm,耙細整平,作成1m寬的畦,長度不現(xiàn),以利灌排。
2.播種
生產(chǎn)上多用塊莖和珠芽繁殖,也可用種子育苗或用組織培養(yǎng)法進行無性快繁,塊莖繁殖和珠芽繁殖,增重快,當(dāng)年就可收獲。選當(dāng)年生直徑0.5~1.5cm的塊莖作種,一般于春季平均氣溫10℃左右時播種為宜。在整好的畦內(nèi),按行距20cm開4~5cm深的溝,溝底要平,按株距4cm將種莖播入溝內(nèi),頂芽向上,覆土蓋平,稍加鎮(zhèn)壓。栽種后遇土壤干燥,要及時澆水。每畝用種50~70kg左右。也可結(jié)合收獲在秋季栽種,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進行,方法同春播。
3.田間管理
(1)灌溉、排水、播種后,春季一般20天出苗,如遇嚴重干旱,適當(dāng)澆水以保全苗。齊苗后控制澆水防止地上部徒長,促使地下部分生長發(fā)育。旱半夏喜濕潤,怕干旱,如遇久晴及干旱,應(yīng)及時灌水,若雨水過多,應(yīng)注意開溝排水。
(2)追肥、培土、苗齊后及時松土鋤草,澆施稀人糞尿一次。5月下旬至 6月下旬,株芽生長較快,當(dāng)珠芽長成并開始脫落時,每畝追圈肥500~1000kg與尿素5kg混合撒于溝內(nèi),并把行間的土培在半夏苗上,以剛好蓋住珠芽為度。6月以后,葉柄上的珠芽成熟落地,種子也陸續(xù)成熟并隨植株的枯萎而倒地,視情況培土2~3次。取畦溝細土,撒于畦面,厚約1.5~2cm,蓋住珠芽和種子,然后用鐵鍬拍實。大暑及立秋間追施稀人糞尿加少量過磷酸鈣一次。9月上、中旬,用10kg尿素、20kg過磷酸鈣與泥土混合,均勻撒于表土,起到培土和灌漿作用,可明顯增加產(chǎn)量。
(3)中耕除草。苗出齊后,應(yīng)及時清除雜草,行間用小鋤淺鋤,深度不能超過3cm。株間草宜用手拔除。
(4)遮蔭 生產(chǎn)上可于4月中下旬畦邊間作玉米和豆類作物,6月上、中旬間作物長高或搭架遮蔭,9月后,氣溫漸低,應(yīng)及時收獲間作物。
4.病蟲害
根腐病:在高溫高濕時易發(fā)生。發(fā)病后,地下塊莖腐爛,地上部隨即倒苗枯死。防治方法主要注意排水,也可在播種時用0.5%~2%石灰水浸種12~30小時。
5.采收與加工
塊莖繁殖當(dāng)年即可收獲。9月下旬葉片枯黃時采收,挖出塊莖,按大、中、小分級,大號加工成商品,中、小號作種塊繼續(xù)種植。收獲后需加工的鮮半夏要及時去皮,堆放過久不易去皮。生半夏以個大、皮凈、色白、質(zhì)堅、粉足者為佳,因生半夏有毒,應(yīng)嚴格避免手、腳及皮膚與旱半夏接觸,以防中毒,最好選用機器脫皮。畝產(chǎn)干品半夏250kg左右。
編輯:張婧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nóng)科院經(jīng)濟作物研究所 田洪嶺
[原創(chuàng)]如何栽培管理旱半夏
圖文簡介
旱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藥用地下塊莖,又名麻芋頭、三步跳、野芋頭。旱半夏性喜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宜選疏松肥沃、濕潤,具排灌條件的砂壤土,土壤pH值5.5~6.8,鹽堿、低洼地、粘重土不宜栽培。前茬以豆類、玉米、甘署等為宜,并可以和玉米、小麥、油菜或果樹間套種。
- 來源: 科普中國實用技術(shù)助你成才
- 上傳時間:2018-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