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區青少年科學成長教育主題模式探討
姜聯合
2008年5月,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 級強烈地震,地震波及到26個區縣,大地震讓千萬人失去家園。特別是青少年,處于成長發育過程中,突發性災難面前,心智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學習成長及科學學習探索過程也受到了環境的重大影響。隨著教育災后的重建完成,災區教育的硬件水平得以極大提升,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培養更多更好的優秀人才,提升教育軟實力成為災區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主題。
災區青少年如何開展科技教育有其特殊的背景和環境要求,災區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成長促進將遵從災區環境和青少年發展的特點,制定適合災區青少年的科技教育過程,對災區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促進和系統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成長促進規劃,建立災區青少年心理成長和科技教育模式,對災區更好更快地可持續發展及青少年的未來成才具有歷史和前瞻意義。
按照災區青少年的特點,本文就災區青少年人才培養中涉及的災后心理救援、心理健康的恢復提升、災區環境下的科學知識普及,災區環境下科學恢復項目的實地科學體驗等活動實踐進行探討。
1.災區開展的主要實踐活動分析
根據災區青少年的特點,災區青少年的科學實踐活動主要有以下幾類:
1.1以心理服務為主導的科技教育實踐活動
心理學實踐活動主要是就在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救助。實踐活動主要包括:
(1)建立災區“社區青少年心理服務站”規范標準,協助地方相關部門改建或新建新型社區青少年心理服務機構,提供具有特色的、適于廣泛推廣標準化服務產品和規范,提供一系列的用于災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范本、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產品,并建立災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信息庫。
(2)組織多種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集體活動、心理學科普展覽,增加青少年對心理健康重要意義的認識,學習心理自助調節的方法。
(3)建立專門針對災后青少年心理服務的督導網絡,為災區心理健康服務人員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為他們拓展服務水平提高的通路十分必要。
(4)組織植物環境減壓心理救援活動,通過生態環境的心理解壓[2],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養。
1.2 以綜合科技教育活動為主題的科學成長教育主題活動
青少年是創新科技人才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人性品格以及興趣愛好培養的重要時期。災區青少年在災難面前,科技教育活動更顯現出重要性。青少年在校內教育的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科學教育是零散的、分散的,所接受的知識也是成果型的,是一種感性認識,缺乏對知識成果來源和推理過程的理性認識。因此對青少年科學教育的邏輯性引導和科學知識的普及就顯得非常重要而且必要,青少年作為災區未來建設的棟梁,科技教育活動對災區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實踐活動主要包括:
(1) “災區恢復重建和可持續發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包括科學生涯成長教育活動;科學研究體驗活動;災區恢復科學成果見證活動,此項實踐活動將以科學研究為基礎,讓青少年體驗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充分開闊青少年的科學視野,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質,以此探索災區青少年科學人才培養模式。
(2)災區災害防治學科學知識普及教育,此項實踐活動主要是對青少年開展地震科普講座和災害防治知識的傳播,增強學生的防災意識和面對災害的自救互救能力,并將防震減災新技術介紹給學生,使學生對防震減災新技術有直觀清晰的了解[1],提高青少年防治災害的知識體系。
(3)災區實際生活中醫療衛生知識普及教育活動。地震災區醫療衛生知識匱乏,在災區建立以青少年為核心,輻射家長和教師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對災區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4)組織災區青少年開展兒童節主題活動,開展“共同微笑、共同成長”文化活動和科技教育活動感受故事討論,增加青少年對心理健康和科學教育重要意義的認識,學習心理自助調節科學實踐方法,以此促進災區青少年陽光心態形成。
2.災后青少年心理提升和科技教育模式探討
通過實踐活動,建立基于災后青少年特點的心理提升和科技教育模式,探索災區科技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2.1建立基于災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為導向的、長期的、持續的心理服務。
以心理服務為主導的科技教育實踐活動,力求集中整合并利用災區現有的心理服務資源,通過探索和拓展災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新模式,促進災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方式和服務方法的改變,在完成災區物質重建的基礎上,促進并加速災區心理重建的步伐。并構建以青少年為中心,輻射學生家長和教師等的心理健康促進科普平臺,傳播心理健康的知識和心理健康促進的自助方法。增強災區青少年適應變化的能力,建立信心并掌握心理自助技能、重建并豐富其社會支持體系、幫助災區青少年更加健康地成長。
2.2建立基于災區青少年科學成長的科技教育活動模式
隨著災區的恢復重建,災區青少年的科技教育環節也在發生變化,從最初的心理恢復逐漸延展到科學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基于災區青少年人才的培養的特殊規律和特點。其科學教育實踐教育活動包括了災后心理救援、心理健康的恢復提升、災區環境下的科學知識普及,災區環境下科學恢復項目的實地科學體驗活動、科技活動競賽中心理素質的提升等。
以綜合科技教育活動為主題的科技教育實踐活動,使災區青少年參與科研過程,親身體驗科研到成果的推理和實踐,見證科學恢復家園的科學成果,讓參與該項目的青少年對科研和科學過程有更深刻的認識,使其科學思維更富有邏輯性、系統性。在災區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活動中向青少年傳播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促進他們從理論和實踐上理解科學,培養其科研意識、獨立思考的科學精神,塑照青少年優秀科學人才素質[3]、不斷提高其科學素養,增強科學恢復家園的信心和科學提升心理健康的理念,這也是災區心理救援工作的延續和升華。
1)通過“災區恢復重建和可持續發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樹立災區青少年科學恢復家園的信念,體驗科學研究過程,領會見證科學恢復家園的成果。2)通過災區災害防治學青少年科學知識普及教育,了解災害發生機理過程和災害防治知識,體驗災區特定環境下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引領災區青少年客觀正確理解災害的發生。3)通過醫療衛生知識的科普活動,拓寬災區青少年科學衛生基礎知識面,提高災區群眾的醫療衛生水平。 4)通過災區青少年兒童節主題活動,豐富災區青少年的文化生活。5)通過“我心目中的災區”攝影和科教活動感受故事,描繪災區青少年心中的理想,沉淀整個心理促進教育活動帶給青少年的影響。
3.
探索災區青少年科技教育有效方法和途徑
實踐活動證明,災區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將采取心理平臺做鋪墊、科學項目做依托,學習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展望科學成果,將科技成才貫穿于整個科技教育活動中,科技教育活動引領災區青少年走出陰霾,通過參與科學活動,體驗科學成果,為災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進及災區青少年科學培養打好基礎,拓寬思路。
通過災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持續促進和干預,引領災區青少年心理健康達標,塑造災區青少年“陽光未來”的思想理念和心理特質。并引導青少年以良好的心態參加科技活動。
通過災區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活動,建立基于災區青少年科學成長的科技教育活動模式:形成專項心理和科學講座、科學項目參與實踐和科學平臺監測考察、科學生涯討論、DIY科學展覽和DIY科學設計等想結合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體系。
災區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應以點帶面,持續發展,長效堅持,逐步形成基于災區青少年特點的有利于災區青少年人才培養的模式,形成災區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促進——科技教育和科學過程體驗——科學感受,思維的啟發——引導災區青少年科學成長的科技教育模式和思路。
參考文獻:
1馬玉宏、趙桂峰、周云、崔杰.對青少年開展地震科普教育的實踐與體會(J).科普研究,2010,12(6):64-67.
2 植物生態減壓:綠色植物的十大環保功能----心理減壓20法。上海教育科研,2001.(6)
3 陳曉萍.獨立思考的精神:優秀學者的必備品質(J)。心理學報,2010,4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