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和我國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現狀比較

                             姜聯合

1引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5年發表的《世界科技報告》指出:“發展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根本上說是知識的差距,人才和勞動者素質的差距。”

提高公眾科學素養關系到科技發展后勁和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1]我國許多專家學者指出,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低下已成為制約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嚴重的瓶頸之一。據了解,1989年美國和加拿大公眾基本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分別為7%和4%,到2000年美國增至17%,而2003年我國公眾基本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僅為2%,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

各個國家都充分認識到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是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特別是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實現科學技術科普化更成為公眾科學素質提高,科普與科學技術同步發展的重要內容[2]。

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將科學研究成果惠及全人類,科學普及是科學研究實現最終目標的必然過程和客觀要求。國家科技計劃是國家解決社會和經濟發展中涉及的重大科技問題、實現科技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為科技資源的普及提供了重要的學術平臺和學術支持。科研人員直接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整個科學研究的過程,科研人員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科普化是科技資源的科普化的必然要求,在持續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國經濟發展狀況顯示[3],我國科技項目投入及成果已走在世界前列,同我國經濟總體發展同步增長,但科學教育普及顯然沒有發達國家完善的機制建設。與世界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總體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入手,建立系統完善的科普化機制已提到日式議程上來。

本文就4 個發達國家:美國、英國、日本和德國國家科技計劃科普化情況進行分析,并就我國的情況進行對比。

2 發達國家科技項目科普化模式

2.1美國的模式

美國政府重視科學傳播工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會的促進和支持,有專門的部門進行科學普及教育。

1)國家科學基金會:專門的“教育與人力資源局”負責科學傳播,非正規科學教育項目,經費持續保持增長,從1996年的3538萬,到2009年的6600萬美元,與NSF總經費保持同步的增長。

美國聯邦政府部門和機構中,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在科學傳播方面起的作用很大。NSF下設有7個局[i]Directorate,相當于NSFC學部),這7個局分別是:生命科學局(Directorate for Biological Sciences),計算機和信息科學與工程局(Directorate for Computer & inform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工程科學局(Directorate for Engineering),地球科學局(Directorate for Geosciences),數學和物理科學局(Directorate for Mathematical & Physical Sciences) 社會科學、行為科學和經濟科學局(Directorate for Social, Behavioral & Economic Sciences) ,以及教育與人力資源局(Directorate for Education & Human Resources)。前6個局統稱研究及相關活動局。教育與人力資源局與科技傳播與普及較為相關[4]

NSF“教育與人力資源局的資助政策以下特點:a 追求美國科學教育在國際上的卓越地位;b 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后備科技人力,以及具有高科學素質的普通公民;c促進科技與教育的結合;d支持教育、教學和學習的研究;e促進不同學科,不同地區科學教育的平衡發展。f既考慮公民個體的目標之實現,也考慮國家目標之實現。g追求公平,充分考慮弱勢群體的發展。

NSF教育與人力資源經費,從經費絕對額上看,呈現增長趨勢,但是占NSF總支出的比例,近年來呈下降趨勢,從1996年的約18%下降到2009年的13%左右,這種相對比例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教育部與NSF競爭正規教育類項目。然而,其中的非正規科學教育項目,經費卻持續保持增長,從1996年的3538萬,到2009年的6600萬美元。從比例上看,占NSF總支出的比例基本穩定在1.1%左右,與NSF總經費保持同步的增長(毛振芹、程桂枝、唐五湘, 2003)

非正規科學教育活動主要包括:博物館展覽,面向青少年或普通大眾的電視節目系列,科教影片,以及在自然博物館、科學中心、水族館、自然中心、生物園、植物園、動物園和圖書館的展覽或教育活動,社區和青少年中心的教育項目和活動。

非正規科學教育項目有點類似于我國的專項科普經費,除了“非正規科學教育活動”的專項支持外,基金項目也有相應的科學傳播的責任。美國科研人員直接向大眾傳播科學的努力也大多是因為基金的要求,這些是不包括在上述“非正規教育經費”(相當于我國的科普專項經費)中的。美國NSF在基金支持上相關的要求主要表現在Out RearchBroad Impact部分[ii]。在美國NSF基金評審時,通常對Out Reach也很重視,如果這一部分不夠好,評審團也很可能不能通過該項目。

2)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研究基金70%,固定培訓基金3%

NIH特別重視教育和對外聯系工作,NIH有專門的部門Office of Communications & Public Liaison負責和指導這項工作,而且NIH旗下的27個研究所或中心都有專門的聯絡辦公室(communication offices)。NIH主要宣傳在改善健康和拯救生命方面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重要發現。通過NIH專業電視臺、廣播、互聯網及個人移動設備等手段進行傳播,甚至用到了現在較流行的TwitterYouTudeFacebook等,也還通過新聞報紙和雜志進行宣傳。當然也針對社會的熱點要求通過舉辦科普講座等形式進行傳播,每年還舉辦科教電影的免費播放

3)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利用人們對其重大航天飛行任務的矚目、利用其世界一流的獨特設施和受人敬仰的有成就的NASA專家,促進人們對航空航天及其相關科技領域的了解,利用網站開展相應的科普工作。

NSF一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按照國會的要求開展科普工作。NASA旗下的網站科學傳播內容極其豐富,指導性也很強,科普工作獨樹一幟,深得人心。而且還經營了它的科普工作的基金投入雖沒有國家科學基金會那樣大,具有多學科性,但它充分利用人們對其重大航天飛行任務的矚目、利用其世界一流的獨特設施和受人敬仰的有成就的NASA專家,促進人們對航空航天及其相關科技領域的了解。在美國政府機構中,NASA善于向公眾進行自我宣傳。

 

2. 2 日本模式

1)科普經費來源多,政府投入高

日本科普的主體是由政府、產業界、學術界和社會共同來完成的,他們是科普的推進者和傳播者,是科普的主體,并提供必要的科普經費。加強理解科學技術是日本科技政策的一部分,政府、民間企業、學會等組織負責行政及具體工作,提供必要的資金。

日本的科普經費來源較多,也比較分散,但政府科研投入方面,一般占1.5%左右,比美國NSF的非正規教育基金的比例1.1%高一些。

日本政府主要科普機構有文部省以及所屬的科學技術會議、學術振興會和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等。科學技術會議下設加強理解科學技術委員會和秘書處,負責提出國家的綜合措施,有計劃地、經常性地開展加強國民理解科學技術工作。部廳、學會、科技館、大學、志愿者等如果想按照自己的計劃搞一些活動,可以向加強理解科學技術委員會提案,必要時可申報預算[5]

2)“日本學術振興會”開展科普教育模式

—科普人員的主體是受到該會資助的一線研究人員,開展征集科普活動項目,經費由學術振興會支持的研究項目作為支撐;同時開展國外的訪問學者走進中、高等專業技術學校科普講座活動,訪問學者向JSPS提出申請,經費一般在5萬日元。

科學振興機構一項重要任務是:做好各種工作,使兒童、青少年學生深刻理解科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及科學對我們的影響,從小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的情趣。

在科學普及事業方面,學術振興會也很重視,而且有其突出的特色,如何像全國納稅人傳播正確的科學知識,特別是衛生安全方面的知識,是學術振興會考慮的重點。學術振興會每年都在全國各地舉辦各種科普活動,科普人員的主體是受到該會資助的一線研究人員。一般前一年就開始向全國科研人員征集科普活動項目,現在正在征集2010年的科普項目,即將截止。過去的2009年,日本全國共開展了247項科普活動,每一個項目都至少有一項由學術振興會支持的研究項目作為支撐,幾年的活動下來,幾乎涵蓋了日本所有的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為推進科普活動的開展,學術振興會也提供相應的資金,參加科普活動的研究項目可以再申請社會還原與普及事業方面的經費支持,主要涵蓋以下活動的開支:實施本項目必要的經費:謝金、旅費、消耗品費,其他費用(印刷費、通信搬運費、會議費、業務費、傷害保險費、事物管理費等。

學術振興會推進了一個國外的訪問學者走進中、高等專業技術學校科普講座活動。這些學者主要是JSPS資助的、到日本各大學和研究機關進行學術交流的年輕學者為主,主要目的是擴展日本中等專業技術學校的學生的國際視野,并練習英語的表述和聽力能力。這些學者如果參加中等技術學校的科普講座并向JSPS提出申請,演講者本人和日本助手的交通費、食宿費實報實銷,也還有其他與講座活動相關的費用補助,比如請人的謝金、講課有關道具的制作等等,這部分的費用一般不超過5萬日元。

2.3 英國模式

1)英國公眾理解科學委員會:組織開展科普工作,該委員會設立科普科學基金和發展基金

英國皇家學會和英國促進科學協會在1986年聯合創建英國公眾理解科學委員會。委員會由來自教育、科技、大眾傳媒、博物館和政府等機構的約20多名成員組成,其任務是組織開展科普工作,推進迅速發展中的公眾理解科學運動。該委員會設立科普科學基金和發展基金,用以支持旨在提高公眾科技意識的活動;此外,還組建科學技術傳播者論壇,每年在愛丁堡國家科學節和英國促進科學協會科學節期間分別舉辦一次[5]

2)英國沒有專門的科技傳播方面的政策法規。有關科技傳播的策略和方針都散見于英國政府為科學、技術與創新發展所制定的各種計劃、白皮書和法規當中了。

2. 4 德國模式

1) 國立重點科研院所的日常職責。利用“公眾開放日”、“科技集市”和“科普講座”等多種形式,自然拉近公眾與科學的距離。

2)科學對話公司: 德意志科學基金聯合會和科學領導共同組織成立, 經費由聯邦教研部和科學對話公司提供,企業贊助,開展國家科學年活動。

這是一家非營利的以公益事業為服務目的的公司,在1999年由聯邦教研部部長布爾曼女士倡導,與德意志科學基金聯合會和科學領導共同組織成立。它的主要任務就是從事科學普及,讓科學知識走進普通民眾,它每年舉辦很多活動。在科學年活動中,有些活動是與教研部共同主辦,它可以從教研部得到經費,有些是它單獨主辦,例如科學之夏和化學展覽船等。化學年活動的經費主要由聯邦教研部和科學對話公司提供,承辦單位和協作單位提供場地、設備、展品和人員等(也要提供資助),企業可以提供贊助。

3.我國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面臨的困難

3.1科技計劃項目的組織管理制度沒有科普工作的職責要求

目前我國的科技計劃主要包括:基礎研究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政策引導類計劃等。

基礎研究計劃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要支持自由探索性基礎研究。973計劃是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對我國未來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帶動性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主要支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主要以重大公益技術及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示范為重點。包括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和十六個重大專項。

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致力于解決事關國家長遠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術問題。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是充分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對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進行的戰略重組和系統優化,以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包括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科技文獻共享平臺、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網絡科技環境平臺。

以上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僅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中提到了科普的建設,其他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組織管理制度沒有科普工作的職責要求。

3. 2 科普經費匱乏及科普主體的單一沒有促成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的開展

從新中國成立初到現在的半個多世紀里,無論在科普經費的投入上,還是在科普機構的建制上,乃至科普法律政策的制定上都充分體現了政府對科普工作的重視,體現了政府所承擔起的科普責任。但就科學發展與科普投入來說,科學傳播經費明顯不足。近幾年,我國政府科技投入持續增長,但是科普經費投入加大的力度一直沒有得到改善。在確保科普經費投入上應把“用以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科學道德水平”等方面的“公益性科普”和“用于實用技術推廣”的科普活動分離,政府負責前一部分的財政投入,后一部分則推向市場,讓價值規律去起作用,以確保“公益性科普”投入,提高全民科普水平,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

同時科普參與主體的單一,回顧建國以來的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在科普的舞臺上,大部分時間是政府在唱獨角戲,雖然像科協這樣的半官方半民間性質的機構在科普上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更多的是在政府的推動下取得的。科普真正要有較大的發展,除了政府和有政府背景的一些組織機構參與之外,更多的是要調動全社會,尤其是大量的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它們都是社會中比較活躍的主體,處于科技創新的前沿,掌握著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不僅擁有大量的科技人才,而且掌握著豐富的可以科普化的科學技術資源。國家科技項目科普化的開展將引領我國科普事業的高端發展。科普工作不再僅是某些個人和團體的業余、自發行為,已經成為國家的發展事業和社會的系統工程。

3. 3長期以來對科學傳播的主體認識有偏差——科學家的科學傳播的角色定位還沒有形成社會共識

長期以來,科學家的角色定位在科學研究和科學成果的發現和科學攻關活動中上,科普工作長期以來一直科學傳播的主體主要是媒體科學傳播工作者,科學家的科學傳播的角色定位還沒有形成社會共識。

隨著現代傳媒技術手段的持續進步,尤其電視、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大眾傳媒在科普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異軍突起,成為普通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2003年我國公眾通過電視獲得科技信息的比例高達93.1%)。在當前科普過程中,已不難看出科學知識的生產者(科學家)和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職業上不斷分化的趨勢,后者主要由科技傳媒工作者(如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的記者、編輯等)、科普活動組織者等更直接面向公眾傳播科學的專職人員組成。目前,以科普的編輯創作、宣傳講解、組織策劃、管理協調等為主的職業化科普工作者隊伍正逐漸形成,科普專業人才的培養也已提上議事日程[6]。

但科學家在科普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一直沒有形成社會共識。顯然,面對當代科普的職業化發展趨勢,對科普的主體尤其科學家的角色需要進行重新認識和調整。無論國內國外,對于科學家的科普角色始終有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即科學家應承擔起科學普及的主體角色。

當前科普的職業化應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科學共同體外部的科普職業隊伍建設,二是科學共同體內部的科普職業隊伍建設。科學家在科學共同體內部的科普職業隊伍建設中起著主導作用。職業化的科學普及無疑將為促進科學的傳播帶來一個全新的局面,也將更需要科學家的積極投入和配合,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科普化將是全面實現科學家科普角色定位的切入點。

3. 4  缺乏科普活動效果監測評估和激勵機制,國家科技計劃項目開展科普流于形式,效果差

一些大型科普活動開展,動員了大量的社會資源的基礎上得以實現和運行。通過科普活動傳播科學技術知識,加強科學技術與社會公眾互動,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是科普活動組織者的良好愿望。由于沒有科普活動效果監測評估機制,一些科普活動流于形式,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另外,如果不從項目驗收、績效考核等方面對科普進行要求和認可,也無法調動項目承擔單位和承擔者的積極性、主動性、責任心。

事實上,一個耗資巨大的大型科普活動是否達到了既定目的,是否得到公眾的認可,以及在哪些方面存在需要提升的空間,都是今后活動的改進和提高的重要依據。而這一切信息,都是需要適時的監測評估來實現。

目前,國際上許多國家也都十分重視科學傳播活動中的監測評估,一些國家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監測評估體系。比如,德國、比利時、澳大利亞等,都很重視對投入相對較多的大型科普活動開展適時的評估。現今,我國大型科普活動中的監測與評估還處于起步階段。比如,2007 年和2008 年,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均開展了評估工作。這兩次評估工作一方面肯定了科普日活動的成效, 同時,也為活動的改進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措施,對活動的良性發展具有實際意義。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從總體上講,目前科普活動組織者對評估的認識與重視還不能完全適應現階段國家科普事業的迅猛發展[7]。如何科學地開展評估工作,促使公眾性科普活動走上良性持續發展的軌道,是今后工作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4發達國家和我國科技計劃項目及科普化比較

1 和表2 就發達國家和我國科技計劃項目在科研發展、項目支持部門、經費來源、評估機制、項目完成任務及其科普化任務和機構進行了比較。從表1中可以看出,1發達國家科技項目科普化成為國家科技發展和科研任務的一部分;2)發達國家科學研究人員直接參與科普活動,成為科研項目評估的一部分,對科研人員科普化任務有具體的職責要求,3)發達國家有專門的組織或機構,負責國家的科學傳播工作,政府投入基金支持;4)政府或民間專門的科學傳播組織機構共同完成科技計劃項目的科學傳播工作,多方資金資助。

2 看出,我國在科技計劃項目這一塊還沒有對科普化形成制度管理。需盡快制定項目制度并完善實施。

 

 

 

1發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及科普化情況一覽

國家

科研發展

項目支持部門

經費來源

評估機制

項目完成的內容

科普化任務

英國

發表世界9%的科學論文,獲全世界約12%的引用比例

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HEFCE

政府

同行評議競爭機制

1.維持基本的科研基礎設施和科研能力;

2.教學經費

英國公眾科學理解委員會

研究理事會(RUCK)——7個專業研究理事會聯合會

政府

支持優秀的科研項目和研究生培養計劃

美國

對科學研究投入最大的國家

國防部

政府

預算、年度報告會、聽證會監督研究工作

重視基礎研究的投入,涵蓋的范圍極其廣闊

能源部

國家科學基金會(7個局)

“教育與人力資源局”負責科學傳播與普及

航空航天局

網站科學傳播

國立衛生研究院

專項培訓基金

農業部

日本

1.用于科研經費的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41%,其中政府負擔比例為20%,民間負擔比例79.7%

2.論文占世界論文總數的比例為9.6%,占世界被引用論文總數的比例為8.9%

 

經常性研究課題

國家按人頭撥給的研究費

1.科技審議機構;

2 公平公正的審查、評價體系

以大學為主體的學術研究以及國際交流活動

1.所有學術研究成果的回饋社會與普及推廣。

 

2.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研究項目科普專項任務

 

專項研究課題(特別研究、專項研究、綜合性開發研究、大型專項研究、生物工程尖端技術開發研究)

民間

德國

貢獻率占歐盟總量的21%,僅次于英國

企業研發機構

大型企業

同行評議

應用研究

1 國立重點科研院所的日常職責;

2 科學對話公司

 

公共科研機構馬普學會(MPG)、亥姆霍茲聯合會(HGF)、弗勞恩霍夫協會(FhG)與萊布尼茨科學聯合會(WGL)

政府

各研究領域的科學研究

政策行動系統聯邦教育與研究部(BMBF)、德國科學委員會(WR)、德意志研究聯合會(DFG)

1.制訂高校及科研方面的方針政策;

2. 高校與科研機構結構、績效、發展與資助以及科研體制全局性問題這兩個方面的咨詢與建議;

3.促進德國高校與公共科研機構的科研活動

 

 

2 我國科技計劃項目及科普化一覽

我國科研發展

項目

經費來源

評估機制

項目完成的內容

科普化任務

1.2007年資為913.5億元,其中84.4%投向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14.1%用來資助企業R&D活動。研究機構R&D經費中政府資金占86.2%,高等學校R&D經費中政府資金占56.5%,政府的R&D資金主要用來支持研究與開發機構和高等學校的R&D活動。

2. 2007年全國共發表科技論文46.2萬篇;國際論文數量次于美國居世界第2 位。

 

3.共完成重大科技成果34170

基礎研究計劃

國家自然科學研究基金

政府

政府組織同行評議

自由探索性基礎研究

973計劃

國家重大需求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科技攻關

政府

以重大公益技術及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示范為重點,提升產業競爭力

16個重大專項

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

探索導向類(100萬以下)

政府主力,企業參與

解決事關國家長遠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術問題

目標導向類(500萬以下)

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

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

政府

充分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對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進行的戰略重組和系統優化

科學數據享平臺

科技文獻享平臺

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

網絡科技環境平臺

政策引導類計劃

營造政策環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5.結果和討論

通過發達國家和我國科技計劃項目及其科普化現狀比較。可以看出,發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已具一定規模,成為科學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并形成一定的組織機構和運行特色。我國在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整體運作上基本屬于空白,需盡快制定項目制度并完善實施。包括項目認定,專項基金的建立、科研項目科普化運行管理、運行管理機構的設置和人才隊伍的培養等。

6.參考文獻

[1]姚昆侖.國外科普獎勵一瞥.www.65ce.com  ,2010.

[2]姜聯合,袁志寧.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能力建設實踐探討,《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北京論壇》,2010,81-87.

[3]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科技統計資料匯編2009,2009.

[4]  NSF Organization List (http://www.nsf.gov/staff/orglist.jsp),2010.

[5] 毛振芹、程桂枝、唐五湘.部分科技發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管理模式及啟示.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03,(3), 100-103.

[6] 賈鶴鵬,劉振華.科研宣傳與大眾傳媒的脫節.科普研究,2009,(1), 17-22.

[7] 史路平,安文.科普項目評估制度化探析.科普研究,2010,(1), 48-53.




 

 


發達國家和我國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現狀比較探討

圖文簡介

通過比較發達國家和我國科技計劃項目及其科普化現狀,借鑒發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模式,探討了我國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模式和管理機制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