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創作的方法和邏輯過程
--以植物學科普創作談科普創作的落點和文化傳承
姜聯合
一、 從科學素質的概念解讀科普創作的方法和邏輯過程
從1952年美國化學家James B.Conant首次提出科學素質(Scientific Literacy)的概念,其后各個國家均有不同的解讀。1983年Jon D Miller 【1】提出了科學素質的3個維度,即對科學原理與方法的理解;對科學術語和概念的理解;對科技的社會影響的意識和理解。1995年,歐盟國家科學素質調查的領導人John Durant認為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包括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即理解科學基本術語和基本觀點;對科學研究方式的理解,即理解科學的基本研究過程;對科學到底對推動社會發展是如何起作用的理解,即理解科學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2】。Jon D Miller和John Durant解讀的科學素質內涵為科學研究成果進行科普轉化提高公眾科學素質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在提升科學素質操作手段這一過程中,依據科學研究成果的一般規律,姜聯合【3】就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科學普及內容上提出以科學現象、科學機理、科學研究過程、科學研究結果驗證、科學知識點匯集、對社會和生活的影響為主線路徑對不同的科學主題通過恰當的科普表現形式開展了科普實踐過程。
《加油!向未來》是央視綜合頻道在2016年暑期檔推出的科學實驗節目, 第二季節目(2018)對節目內容進行了全新升級,以電視化的方式引入了科普創作的邏輯過程,包括了對科學問題的導入(提出為什么要問?);設置問題挑戰(提出問題);問題實驗驗證(眼見為實),通過實驗列舉,用科學實驗引出科技前沿;得到答案(最佳答案永遠是意料之外);究其原因(最佳解釋永遠是情理之中),讓科學家在節目中解答,用“為什么”降低科學門檻;問題的意義(解決為什么要聽?),搭建科學和生活的橋梁【4】。
二、科普創作的落點--科學精神及文化傳承是科普創作的根基
科技和文化二者相輔相成,科技能夠帶動文化創新發展,文化同樣能夠豐富科普的相關內容【5】。科學技術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也形成了以科學知識為基礎、以科學方法為支撐、以科學思想為核心、以科學精神為靈魂的先進文化。科學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對人類社會價值觀念、道德意識、思維方式、生活模式和行為規范等產生深刻影響,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重要的思想源泉、物質基礎、技術手段和有效載體【6】。一項好的科普創作,是讓科學與文化的結合,是科學與精神的結合,科學精神及文化傳承是科普創作的根基。具體地,無論是從經典的科學素質維度上看還是科普創作實踐中的應用上看,理解科學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 即科學問題的意義即是科普創作的根基,這樣的科普表達是完滿豐厚、引人注意的,科普創作的最終目的是讓科普成為人們有文化的生活方式。
如何找尋科普創作的落點,即科普所創作問題的意義是什么,要表達什么樣的社會和個人問題?這是每一項科普創作的關鍵所在。
科普創作的落點詮釋著不同科普創作的形式,在實踐創作中,往往表現為: 以逆向邏輯過程提出科學問題,科學問題表現在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上是什么? 如何尋求答案?用什么方式表達?科普創作的方法和邏輯過程,表現為從什么角度詮釋,規律是什么?
三、從植物科普創作落點觀科普創作的形式
植物學科普創作大致從內容上分為幾類:植物系統圖譜式、百科全書式、教程教案式、故事演說式、專項話題文藝式;從版式及語言表達上有:學術語言圖文、文學故事語言圖文、文化傳承圖文、引導思考圖文、植物畫、植物攝影等;
(一) 國內外科普創作落點縱觀
1.落點為系統性科學知識傳播:百科全書類(如:中國中學生百科全書、中國少年百科全書(博士帽圖書)、中國兒童百科全書、隨身攜帶的迷你百科全書)。這類科普創作多為學術語言,重傳授科學知識。
2落點為科學興趣引導:如:“大眼睛看世界”系列科普讀物——澳大利亞優秀幼兒科普讀物,以興趣為落點引導幼兒。
3. 落點為科學課程實踐:如:“Discovery Education科學課”系列科普,是美國探索傳媒集團提供授權,依據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精心策劃,專門為青少年提供的豐富、多樣化、獨特的科學信息教育體系圖書。包括了細胞、植物、生態學、草原、沙漠等。
4. 落點為科學話題互動:如:商務館·網絡互動兒童百科分級閱讀叢書(美國圖書翻譯),針對不同兒童設置的話題互動。
5. 落點為生命探索:如:英國原版翻譯的系列科普書籍——看我們如何生活。
6. 落點為科學故事:如:蒲公英科學小百科,通過手繪、輕松故事和科學解說的方式創作科普。
7.落點為科學與文化、科學與歷史的結合:如《餐桌上的植物史》、《改變世界的植物》。
(二)科普創作落點問題討論
縱觀已出版科普圖書特點,少兒及中小學科普書翻譯版多;百科全科類科普書多,單一科學點書少;科學與人文結合科普書少;科學前沿科普讀物沒有;成人休閑科技圖書少。
科普主要從幾個角度撰寫創作,包括科學史;科學研究方法、科學實驗;科學奧秘;生活常識中的科學內涵;日常生活質量提升中的科學性;注重交流和感受的互動。
就目前的市場定位空缺,科普創作的落點提升及拓展可以從幾個方面考慮:如:單一前沿和熱點科學點拓展;結合科學家對科學研究的體驗和感悟;未知科學點的探討;提升學校教育中科學探索的興趣;科技健康休閑等。
(三) 科普創作邏輯過程探討
就科普創作邏輯過程而言,包括: 凝煉科學點-----提煉科學點與生活和社會的鏈接-----定位讀者對象----選取表達方式。
1. 凝煉科學點
關注植物科學領域發展的最新前沿動態,比如:水稻生物學、進化與基因組學和激素生物學等領域學科發展突出;逆境生物學、發育、代謝與生殖生物學、植物代謝生物學、植物生殖生物學、蛋白質組學、光合作用與光形態建成、表觀遺傳調控、細胞骨架與囊泡運輸、植物系統進化、植物生態與環境生物學等都有學科新的研究成果。
我國科學家在植物科學方面的研究熱點主要包括5個方面【7】: (1) 模式植物擬南芥和水稻的基因及基因表達研究; (2) 植物(擬南芥和水稻)蛋白質復合物降解及轉化研究; (3)轉錄因子基因家族及植物(小麥等)抗性與信號轉導; (4) 蛋白(含結構域)表達, 葉綠體被膜的光合作用及組織運輸機制(擬南芥和煙草等); (5) 脫落酸調控脅迫耐受性的信號通路和保衛細胞質膜的天然免疫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都是科普的重要素材。
2.提煉科學點與生活和社會的連結
科學的意義是什么?科學一是要推動社會進步,二是要改變人們的生活,包括物質和精神生活,每項科學都會有其獨特的意義。提煉科學點與生活和社會的連結是科普創作的關鍵,也是科普創作文化傳承的要點。
比如: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研究成果“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與生活餐桌緊密相連,餐桌上的高科技就是追蹤的科普創作落點。
激素生物學中涉及到了植物的開花、發芽、結果和凋落,與生活習習相關、與人文情懷習習相連,植物激素互作與調控網絡,其中的科學原理和科學過程就是科學普及創作的落點。
逆境生物學中解答了植物與外界脅迫時表現出的強大生命力,植物抗性與信號轉導就成了一個的有趣的話題,其中的信號傳導和應答調控表現出了植物作為生命體的精密和密碼所在,這是非常有趣的科學探索問題,這樣的科普創作與人類的生命狀態鏈接。
植物代謝生物學中涉及植物的多種代謝產物,比如異黃酮、蘋果酸、花青素、類黃酮、類胡蘿卜素、甜菜色素、葉綠素等,不僅在植物的生理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且與人類的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這些物質表達了植物的色、香、味,與人們的審美亦聯系緊密,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是植物科普創作的落點所在。
植物的系統發育與其環境密切相關,在系統發育與生物地理學中,測序技術的成熟和分析方法應用推動了學科發展,讓人們更清楚地了解了植物間的親緣關系,尋找測序技術解答親緣關系的科普落點無疑是一個好主題。
植物生態與環境生物學屬生態文明建設的范疇,與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聯系更加緊密。全球碳循環、碳儲量、碳匯的研究直接為環境建設提供科學數據,科學原理、過程及進展的普及創作,意義大,落點明確。
3.定位讀者對象、選取恰當的表達方式
科普創作目標讀者包括幼兒科普讀物,中小學科普讀物及科學課參考指導、科學實驗互動(玩或游戲、動手中學)、未解之謎,成人科技休閑讀物等。針對不同的讀者采取不同的表達方式。
在選取科普創作的表達方式時,在內容上依托學科發展前沿,規劃科學知識點,凝練科普方向,在創作落點上要融合人文科學精神,采用啟發式寫作或擬人方法,注重讀者心靈的溝通與互動,注重出版市場交互式拓展,包括科學點、專家、教育及休閑的融合。
1. 落點好的的科普創作特點
落點好的的科普創作往往表現為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科學視野寬,靈感啟迪妙,被科普者是主動的,而非被動參與。例如:以植物為例,擬定一次科普旅行:《葉的呢喃:介紹葉的生長、脫落的奧秘》、《聽樹干訴說歷史:介紹年輪的知識》、《綻放的秘密:介紹花色的形成及基因調控》、《果實與珠寶:介紹菩提等果實的奧秘》、《植物的神經系統:根系的觸動》。
四、科普創作的新契機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其中普及科學知識是重要的一環【8】,在科技創新中,科研與科普兩個輪子要一起飛,在國家層面上為科普創作帶來了新的契機。2017全國優秀科普作品《酷蟻安特兒總動員》作者劉金霞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科技的發展必定會給文化的繁榮帶來新的契機和訴求。科學文藝是科技發展的產物,不僅能給文藝創作注入鮮活的時代風貌和科學精神,其寓教于樂的特質,也能融合青少年的核心素養教育【9】。科普創作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最大的特征是,特定內容向特定人群的定向推送以及特定人群對特定內容的主動定制【10】,從而使科普創作在內容上做到定向化,具體就是表現在,在科普創作的方法和邏輯過程上,找準落點,延展科學精神,傳承科學文化。
參考文獻
1 Jon D. Miller. Scientific Literacy: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Daedalus.1983.112(2):29-48
2 郭傳杰、湯書昆主編.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3
3.姜聯合.從科學研究成果的歸屬看科學傳播的實踐與本質。見:中國科普研究所編.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第十九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3,120-125.
4. 加油向未來第2季.http://www.iqiyi.com/a_19rrh7682t.html?vfm=2008_aldbd,2018-07-02
5. 肖嘉琪。科普活動在群眾文化中的作用與意義。《科技展望》 , 2017 , 27 (14)266-267
6. 白春禮.弘揚科學精神,發展科學文化。求是,2012,6:http://www.cas.cn/xw/zyxw/yw/201203/t20120316_3511204.shtml
7.陳凡, 錢前, 王臺, 董愛武, 漆小泉, 左建儒, 楊淑華, 林榮呈, 蕭浪濤, 顧紅雅, 陳之端, 姜里文, 白永飛, 孔宏智, 種康.2017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 植物學報 (2018).53, 391–440.
8.李艷艷。十九大,理論新視野。http://www.g5.m.cnr.cn
9.迎接科普創作新時代! http://www.5yedu.com/b292886.html
10.沙錦飛. 新媒體時代的科普創作與創新. http://www.docin.com/p-1753377161.html,201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