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1979 篇文章
小明今年9歲,是一個溫和帥氣的男孩,在校學習成績中等偏上,這次期末考試成績也不錯,可是放假沒幾天,就被媽媽帶到精神衛生中心來,看著別的小朋友有哭鬧的,有自言自語自笑的,小明安靜的坐在那里,拔著自己的頭發一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樣子。到底發生了什么呢? 原來小明最近老是揪頭發,頭頂上方一拇指大塊的地方被自己揪得頭發稀疏,并且多番監督也沒能糾正小明拔自己的頭發的習慣,在他人建議下前來我們精神科就診。醫生告訴小明媽媽,來精神科就診是對的。現在就來講講拔自己的頭發是種什么病。 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是以反復拔除自己或他人的毛發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強迫相關障礙,即百姓常說的“強迫癥”。患者常因此導致斑禿或脫發,感到焦慮和痛苦,并干擾了正常的社會功能。 拔毛癖多起病于青少年和兒童,但也有少量老年患者的報道。精神壓力是拔毛癖的重要成因,如患兒與監護人的溝通不良、學習壓力大等。拔毛癖患者可能在無意識(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時,如看書或看電視等)或有意識(利用拔毛來緩解內心的緊張、沖動)的情況下出現拔毛的行為。 患者拔毛的對象不僅僅是自己,還可以是他人的毛發,甚至是寵物、毛絨玩具、地毯等。而拔毛的位置可能出現在全身的任何一個部位,較多見于頭皮、眉毛和眼瞼,少部分患者會在腋窩、面部、陰部和肛周等部位拔毛。但拔毛的部位并非固定不變,隨著病程的發展,拔毛的部位可能發生改變。 長期的拔毛行為可對患者造成不良的影響,患者可能會出現斑禿或脫發。雖然部分患者可通過拔毛緩解內心的緊張與沖突,甚至得到放松和愉悅的感受,但實際上患者會試圖停止這種行為,當停止無效時患者會出現失控感、羞恥感,繼而出現焦慮抑郁情緒。外觀的改變以及負面情緒的影響都將導致患者回避社交、工作學習能力下降,社會功能受損。 醫生循循引誘和小明交談一番后了解到,小明在7歲時開始出現拔自己的頭發的行為,一開始是在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而答不出時出現拔自己頭發,此后寫作業遇到不會寫的也會拔自己的頭發,并有考試中拔自己頭發而影響考試的現象,后來爺爺奶奶補充到小明在夜間睡著后也會出現拔頭發的行為。 通過詳細的問詢后,醫生告訴小明媽媽,小明所患疾病正是拔毛癖,不僅有無意識拔毛,也有有意識拔毛,那么怎么治療呢? 目前拔毛癖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心理治療,包括行為治療、家庭治療等。上文提到,患兒與監護人的溝通不良是拔毛癖的常見誘因,因此家庭治療可幫助患兒建立健康的家庭關系,協助家庭消除病態情況,進而消除患兒行為問題。另一種有效方法為行為治療,如習慣逆轉訓練(habit-reversal training,HRT),該治療方法的理論依據是認為無意識的拔毛行為與習慣的養成類似,通過轉移、控制拔毛習慣治療拔毛癖。若拔毛癖患者伴有焦慮、抑郁情緒,則可使用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氟西汀、舍曲林等)改善情緒問題,同時也能控制重復刻板行為。部分抗精神病藥(如氟哌啶醇、奧氮平)及心境穩定劑(如鋰鹽)也有一定療效。 鑒于小明年紀尚小,醫生建議行為治療為主,建議小明媽媽給小明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多關注小明的情緒,多予以理解、寬容、支持。如有加重,再及時到精神科就診。 作者:上海市徐匯區精神衛生中心 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