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富豪比爾蓋茨等人加持的“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在美國上市,首日漲幅達到163%并很快翻番,打破了20年來的新股發行記錄。
(人造肉有兩個主要主要流派,一個是以大豆蛋白或其他植物蛋白模擬動物蛋白,一個是通過人工培養肌肉細胞得到肌肉組織,這次新聞的焦點是前者。)
消息傳到國內,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A股肉類企業股票都連續漲停。
各路媒體都在向他們打聽,“你們有人造肉嗎?”
人造肉真的要來了嗎?未來很有前景嗎?
人造肉的出現有特定的社會背景。
首先是歐美國家的動物蛋白攝入過多,尤其是高脂肪、高膽固醇的紅肉還被定義為“一類致癌物”,因此有些人希望用植物蛋白替代。
其次是一些消費者從環保、動物福利、宗教信仰等角度出發,認為應當減少飼養、屠宰肉用動物。
這些社會因素催生了大量的素食主義者,刺激了植物蛋白的需求,而這些人也需要享用美味食物,人造肉因此應運而生。
中國的人均肉類消費量僅為美國一半左右,而且早就有更適應中式烹飪的“素肉”存在,從這個角度講,目前人造肉在中國的市場是很有限的。
影響人造肉未來市場需求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是好不好吃,包括色、香、味、質地等。
色香味其實相對好解決,通過食品添加劑來模擬完全可以以假亂真。
之前在一些消費者盲測中,“人造肉”的表現讓很多食客感到意外,它吃起來不亞于真肉。
但以目前的技術,肌肉纖維、肌間脂肪、結締組織等帶來的咀嚼感幾乎無法模擬,因此人造肉還僅限于肉餅、肉餡、肉丸等用途。
對于挑剔的中國人來說,只有最差的肉才會用來做肉餡,你覺得有多少人會把人造肉當做寶貝?
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人造肉為了平衡口感,脂肪的含量并不一定比真肉少。
影響人造肉未來市場需求的第三個重要因素是價格,要知道這次新聞中的產品價格不菲,而且主要投放在Wholefood等高端超市。
吃大豆蛋白“冒充”的肉,比吃真肉還貴,這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無法接受的。
你也許會說,現在很多素菜館就是比吃普通餐館貴。
但中國的“素肉”是以豆腐、面筋、蘑菇等多種植物性食材制成,其口味、口感都很像真肉,外國的人造肉恐怕比不了呀。
再說了,不就是大豆蛋白嗎,中國人可以玩出花:豆漿、豆腐、豆腐腦、豆干、豆皮、豆泡、干豆腐等等,無數種物美價廉的美食等你翻牌呢,為啥要吃那么貴的假肉呢?
實際上,人造肉并不是新出現的概念,類似的產品早已面世,甚至一些蛋白替代技術早已應用多年,只不過沒有掀起這么大的波瀾。
比如我知道的,麥當勞、漢堡王、缺德舅、雀巢都分別推出過素食漢堡。
實際上就是以大豆蛋白為主要原料,模擬出肉餅的口感和味道,這不就是人造肉嗎?
另外,你現在吃的很多肉制品其實已經是混合蛋白,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常見于火腿腸、午餐肉、肉松、醬肉、重組牛排、西式火腿等。
你可以仔細看這些產品的配料表,里面常常會有“大豆蛋白”、“豆粉”、“植物蛋白”等。
所謂的大豆蛋白,說白了就是豆渣、豆粕,是廢物利用,是附加值。
一個降低成本的技術,居然被包裝成了一個高大上的產品,果然消費者完全不是一個理性的動物啊。
總之,在我看來,人造肉更像是一個資本推動下的高科技噱頭。
雖然在歐美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它在中國的路注定不平坦。
愛吃肉的人不會吃它,想吃素的人去素菜館吃得更美,你說人造肉賣給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