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在營養學上屬于白肉,它蛋白質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所以備受人們的推崇,尤其受健身人士的喜愛。不少家長也會孩子買雞肉吃。但是,網上總有說法稱,現在的雞只要40天就可以出籠吃了,都是打激素和喂飼料的,給孩子吃會導致性早熟,對身體傷害很大,味道也不好。
這個說法是真的嗎?今天我們來聊聊雞肉。
01
雞這么快就出籠,都是因為打激素?
很多人覺得,以前的雞從孵出來到屠宰食用,最起碼要養上半年;而現在的雞,四十來天就出籠,比人工放養的雞更重。不用激素,雞怎么可能長這么快?
其實這種想法完全是誤解,因為正規的養殖戶根本沒有必要使用激素,“激素雞”只是不切實際的傳說。
我們通常所說的40天就出籠的速生雞,其實都屬于“大快型白羽雞”,它們是靠良種選育和科學飼喂的得到的,跟激素沒有關系。
實際上,激素也不是想用就用的,而且,如果真打激素,雞的健康狀況反而會不好。我國早就發布明文規定了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添加激素類藥品,違規者是要受到處罰的。
當然,某些小規模養殖場,由于欠缺養殖經驗和法律意識,有可能會使用激素。但這樣做不僅不會提高產量,還容易導致大批雞死亡,更不用說激素價格本身就不菲,飼喂、注射、皮下包埋等操作起來也很麻煩。
總的來說,只要是正規渠道購買,就不存在激素雞的風險。
02
雞長得快,也靠高熱量飼料?
雞長這么快,除了品種選擇好的,也離不開科學的喂養。商品肉雞吃的都是飼料。說到這里,很多人就會說,現在的雞長這么快都是喂一些高熱量的飼料,人吃了不好。這是真的嗎?
其實,這也是一種典型的誤解。養雞當然要喂飼料,但是雞兒吃的飼料可不是簡單的高熱量那么簡單,科學喂養也要保證營養均衡。
要知道,不光養育人類嬰兒要科學喂養、營養均衡,養雞也是一樣的道理,營養好了,雞的生長自然會更好。
商品肉雞吃的飼料可不是隨便給點高熱量那么簡單,也不是普通農村家庭那樣“撒一把米自個兒吃去”。你記憶力農村的那些玲瓏小巧的土雞,極可能是營養不良。
實際上,現代養殖場對養雞飼料的原料選取、成分配比、制造工藝、飼喂方案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對不同的周齡的雞都要飼喂對應的飼料,以保證營養充分且平衡。
比如,剛開始吃東西的雛雞一般要用營養全面、顆粒大小適中的“開食料”,讓它更好地適應蛋殼外面的新環境,這好比人類寶寶剛開始吃輔食的時候也要用肉泥、迷糊,幫助寶寶適應食物和聯系咀嚼能力。而小雞開食后就要降低能量和蛋白質供應,重點保證雞群體格健康;最后才會能提供高能高蛋白飼料,提高其增重速度。所以,雞吃的飼料可不是簡單的高能量那么簡單,也是要注意營養的。
03
長得快的雞肉口感不好,怎么辦?
不過,很多人會說,雞長太快,口感和味道不如土雞。
這個倒的確有一定道理。雞兒長得快,肉雞的肌間脂肪和某些風味物質沉積較少,因此,口感的確不如土雞肉細膩味鮮。不過, 這也是因為品種改良和高速生長。
但是,出現這種情況的很大原因還是因為人們對雞肉的需求量太高。要知道,如果現在的雞還是50年代那種小只,估計很多人都吃不到雞了。而且,味道好并不代表營養更豐富,也不代表有什么特殊的營養或功效。
對于人們來說,這也是一種取舍。你是愿意沒有雞肉吃呢?還是愿意接受這點影響不大的味道損失呢?用胃想想,這個答案就很簡單。
04
40天就出籠的雞,正常嗎?
其實,肉雞40多天出籠,在世界上屬于正常水平。
目前世界商品肉雞大部分在42-48日齡出欄,最常見的是在45日齡左右。我們來看看美國的數據。從 1935~1995 年的 70 余年來,世界范圍內的肉雞的出欄日齡從 95 天縮短到了 40 天,體重卻從 1300 克增長到了 2000 克。
可以看出,肉雞的生長能力一直在上升,不論是從個頭還是重量,都有了很大提升。
我國的情況也差不多。2005年,我國國家標準GBT19664-2005 《商品肉雞生產技術規程》規定肉雞在6周齡(42天)的體重指標為2420克,非常接近5斤。要知道,國家標準只是最低要求,這個速度也只是基本水平,只是我們很多人不了解罷了。
所以,現在的雞長得快并沒有什么問題,他們是良種選育和科學喂養出來的,可以放心吃。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很多人可能吃不到雞肉呢。
■ Over ■
40天出籠的雞真的不算快。只是以前的養殖真的太慢了,所以那個時候家里能吃到雞肉都覺得很奢侈很幸福。但是,現在雞肉就很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