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沒有大胖子、小胖墩?
你有沒有每天肚皮上扎針的“糖友”(不包括1型糖尿病)?
你的小伙伴有沒有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壓?
不健康生活方式導致的慢性病越來越多,已經成為“健康中國”的巨大挑戰。
那么,你在超市購買的各種食品和飲料健康嗎?
最近,澳大利亞的一家獨立健康研究機構“The George Institute”發布了一項研究結果。
他們對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萬個預包裝食品進行健康度評分(Health Star Rating,HSR)。
(注:澳大利亞、加拿大、智利、中國、中國香港、印度、墨西哥、新西蘭、南非、斯洛文尼亞、英國、美國,食品數據來自2013-2018年)
該評分系統涵蓋鹽、糖、飽和脂肪、能量、蛋白質、鈣等指標,滿分為5顆星,最低半顆星。
結果發現,英國的總評分為2.83,排名第一;美國和澳大利亞分別為2.82和2.81,排名第二和第三。
倒數第一是印度(2.27),倒數第二就是中國(2.43)!
在人們的一般印象中,歐美國家的肥胖更嚴重,怎么可能他們的食品更健康呢?
從評分來看,中國的飲料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健康的(2.9星),僅次于澳大利亞和美國,但其他食品得分倒數第二(2.39星),嚴重拖后腿。
比如中國的食品中飽和脂肪含量排名第二,能量密度排名第二,糖分含量排名第一(差不多是英國的2倍),而鹽分尚處中游。
按產品品類分,中國僅有食用油和糖果相對健康,肉制品、醬料和調料排倒數第一,零食排倒數第二。
所以總評倒數第二并不冤枉吧。
在以往的一些研究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食品普遍健康評分較低,同一企業在高收入國家的同類產品也相對更健康。
這一方面說明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有更多、更健康的選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法律法規和政策對食品企業的推動作用。
由于發達國家的慢性病更嚴重,因此他們在政策法規方面的措施也更強硬和激進,這就導致食品企業在配方改良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比如英國的肥胖非常普遍和嚴重,他們的政府甚至通過征糖稅來加以控制,結果他們在本次評價中糖的得分最高,即含量最低。
我相信,隨著“健康中國行動”尤其是“合理膳食行動”的不斷推進,針對食品營養的政策措施也會陸續跟進。
而這項研究可以為中國的食品“三減”提供一個參考方向,比如從飽和脂肪、糖入手,尤其是肉制品、調味料和零食的健康升級。
當然,你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雖然加工食品的健康轉型十分重要,但食品的健康評分并不能和人們的飲食健康度劃等號。
首先,食品企業的責任是提供相對更健康的選擇,但最終選擇權實際還是在消費者自己手里。
因此真正關鍵的并不是食品健康評分,而是最終消費者放進購物車的是哪些食品。
其次,上述評分存在抽樣偏差,也未考慮市場份額和實際膳食攝入量等因素。
即使超市里都是5星健康的食品,在家或餐館里胡吃海塞還是一樣不健康。
正因如此,“健康中國行動”才將“健康知識普及行動”放在第一的位置。
讓更多人看懂食品標簽,學會科學的選擇食品,這才是治本之策,也是從需求端推動食品企業革新的根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