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到今天,我們看到顆粒狀的白糖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對于古代先民而言。把甘蔗中的糖水,變成我們糖瓶子里面的白色晶體,著實廢了一番功夫。
在秦之前的文獻中,并沒有蔗這個字兒,但是有同音的其他字兒,比如,在《楚辭·招魂》中就寫到,“靦鱉炮羔,有柘漿些。”說明在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經接觸到甘蔗。只不過,當時的甘蔗仍然是遠邦的朝貢之物,并不是尋常物件。 除了讓蔗糖變成結晶,更重要的是讓蔗糖變成白色的晶體。紅糖的顏色就來自于其中特別的色素。然而這些色素并不是通常我們想象的,由紫色的甘蔗皮而來。生產蔗糖使用的甘蔗汁與我們平常喝的甘蔗汁并沒有差別,都是那種略帶乳白色的澄清液體你。 要想得到精致的白糖,就需要經過過濾脫色的。當脫色不完全的時候,就會產生黃糖。黑糖只不過是比紅糖多了點焦糖色而已。至于營養值不值這個價錢,還是仔細掂量一下吧。 在唐朝,糖作為新興的奢侈品,成為貴族競相追逐的調味品。隨著唐宋時期的中原政治中心的向南遷移,特別是南宋之后,大量的中原民眾進入南方。甜味菜品和嗜好甜味的習慣才被帶到南方,結果打破了“北甜南咸”的傳統格局。而北方一度被來自內陸的游牧民族所占據,鹽作為相應的稀缺品成為新的北方味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