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科室里來了一位實習醫生,24歲。
和年輕的大家一樣,上腹不適一周,也沒特別注意。
因為分在消化科,方便就做了個胃鏡。
本以為是小事情,結果胃鏡的病理報告是印戒細胞癌。
這個癌癥年輕人居多,而且是惡性程度最高的胃癌!
接下來各種檢查,但癌細胞已經廣泛轉移回天乏術,沒多久就并發肺栓塞而死亡。
而他一周前還在打籃球,并無任何不適。
▼▼▼
癌癥
成為了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國最常見的癌癥里
胃癌排名第二
而在 2018 年全國癌癥發病率中
胃癌排在了第三位
雖然胃癌的高發年齡在 50~80 歲
但近 5 年來
國內胃癌發病越來越年輕化
19歲~35 歲的胃癌患者
數量比 30 年前翻了一番
在我院就診記錄中
最年輕的胃癌患者只有 19歲!
而且!!!
年輕人患惡性程度高的胃癌居多
像是這位實習醫生得的印戒細胞癌
是胃癌中最兇殘的一種
只有早期發現切除才有長期生存的可能
中晚期廣泛轉移率很高
療效極差
存活率極低
實際上
胃癌的預后與診斷時機密切相關
早期胃癌 5 年生存率超過 90%
而且部分早期胃癌可在胃鏡下治愈!
中晚期胃癌即使經過外科為主的綜合性治療
5年生存率也低于30%
也就是說
早查早發現早治療早好
但在我國
發現的胃癌極大多數為中晚期胃癌
早期胃癌發現率低于 10%
遠遠低于日本的 70%,韓國的 55%!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就在于我們對胃癌的防范和認知度不夠
大部分年輕人吃飯不規律
早餐對付著過
胃痛了胃潰瘍了吃個藥后
又重復之前的生活
年紀大一點的
胃不舒服只要能熬就熬過去
亦或是因為害怕做胃鏡的痛苦
而不去做檢查的
這無疑是給了胃癌很好的“突破口”
等真正發現那就晚了
如果你有以下其中一種情況
答應我
一定要去醫院做檢查
平常
我們自己單從癥狀來判斷
是否胃癌是非常非常難的
只有胃鏡篩查
才能大大提高早期胃癌的發現率
日本和韓國胃癌發現率高
是他們有良好的篩查機制
該做胃鏡時就做胃鏡!
胃癌早篩這樣做
◆ 35 歲以上,幽門螺桿菌陽性者,應做胃鏡檢查。
◆ 40 歲以上的人如從未做過胃鏡,即使幽門螺桿菌陰性,也應馬上去檢查。
◆ 如果檢查沒問題,也沒癥狀,此后可 3~5 年復查 1 次胃鏡。
◆ 有家族腫瘤疾病史的人,要比家族患癌成員中最小年齡的提前 10 年左右做專業的腫瘤篩查;針對胃癌應做胃鏡檢查。之后每隔 3 年做一次,具體可根據醫生建議。
也就是說,如果家族患癌成員中最小年齡為 45歲,那么在 35 歲時就應做第一次胃鏡檢查。
◆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應每 1~2 年復查 1 次胃鏡。
◆ 病理檢查發現中度或重度腸化生的患者,應每年復查 1 次胃鏡;
◆ 病理活檢證實有輕中度不典型增生(即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患者,應 3~6 個月復查 1 次胃鏡。
◆ 病理活檢證實有重度不典型增生(即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患者,這已經是早期胃癌了,應立即內鏡下治療。
▼▼▼
癌癥猛于虎
一人得癌癥
全家受拖累
拒絕重口味
保持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遠離胃病胃癌
但如果胃不舒服
或者是胃癌喜歡的人中的一種
胃鏡檢查不可少
早發現早治療
治愈性高
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
但做總比不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