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家在電影中看到的重機槍都是“殘缺版”的,完整的水冷重機槍,冷卻筒外有長長的冷熱水管
1884年,英籍美國人馬克沁研制成功利用火藥燃氣能量完成射擊循環的第一挺機槍。這種最早誕生的自動武器,以槍架或兩腳架為主要依托,連發射擊為主。正因為可以像機器一樣連續不斷地工作(發射),因此它的英文名就是“machine gun”,像機器一樣的槍,舊稱機關槍。
早期較為著名的重機槍之一——MG08重機槍和“伺候”它的機槍小組
機槍最常分為重機槍、輕機槍、通用機槍。
剛剛研制成功時的機槍非常笨重,一般幾名士兵才能伺候好一挺機槍,導致機槍很難像步槍一樣伴隨步兵機動,但這并不影響機槍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它被大量使用,對密集隊形的殲滅、壓制作用非常顯著,戰場上80~90%的傷亡是由機槍造成的,步兵營的火力骨干就是重機槍。
重機槍是配有穩固槍架能持續射擊的普通口徑機槍,與輕機槍相比,在遠距離上有較好的射擊精度和較長的火力持續性,能消滅1 000米或更遠距離上的生動目標,大多布置在固定陣地上,使用彈鏈供彈,槍管外往往還有一個用來降溫的大型水冷冷卻筒,看起來異常粗大。此時的機槍雖然笨重,但火力兇猛、持續性強。它的使用方法和步槍差異很大,由于沒有連槍托,士兵不是舉著槍打,而是把機槍架在三腳架上“端”起來進行射擊。這樣的機槍雖好,但機動性太差。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輕機槍開始迅速發展,裝備逐漸普遍。
劉易斯輕機槍,該槍使用彈盤供彈,該槍槍管外的大筒不是水冷冷卻筒,而是風冷套
輕機槍,以兩腳步架支撐,主要用于射擊800米內的生動目標,射擊精度和火力持續性在步槍與重機槍之間,多用彈匣、彈鼓、彈盤供彈,常以點射擊為主,雖然也能全自動射擊,但火力持續性不如彈鏈供彈的重機槍。輕機槍有槍托,可以像步槍一樣抵肩射擊,雖然還是笨重,但能勉強伴隨步兵行動,往往一兩個士兵就可以操作一挺輕機槍。在戰爭電影中,我們最為熟悉的輕機槍就是ZB26,別看它掛著“輕”機槍之名,也足足有20斤左右。
通用機槍出現得最晚。人們在實戰中發現,同時裝備輕、重機槍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于是將二者合二為一,就是通用機槍,又稱輕重兩用機槍。通用機槍的結構布局介于輕重機槍之間,帶有兩腳架,也有槍托,具有輕機槍的射程、終點效能、射擊精度、火力持續性。它裝在三腳架上又能作重機槍使用,全槍質量比重機槍減輕一半左右。有的還能高射架槍,實施對空射擊。供彈方式均為彈鏈式,槍身質量7~15千克,口徑6~8毫米。通用機槍出現后,由于裝備更統一,訓練、后勤都得到了簡化,雖然機動性不如輕機槍,火力持續性不如重機槍,但也基本夠用,優點遠大于缺點,迅速成為主流。
機槍也可以按照用途劃分。裝在坦克主炮旁邊的機槍被稱為并列機槍,裝在車身上的被稱為航向機槍,裝在炮塔頂部的則被稱為坦克高射機槍,這三者被統稱為坦克機槍,他們大多由普通機槍改裝而來。在步兵戰車、裝甲車等其它車輛上也裝備有機槍,它們和坦克機槍被統稱為車載機槍。此外,安裝在航空器和艦艇上的機槍分別被稱為航空機槍和艦艇機槍。
謝爾曼坦克上的航向機槍(紅圈)、高射機槍(黃圈)、并列機槍(粉圈)
時至今日,機槍家族中也出現了“改頭換面”的槍種,那就是輕機槍。自集火力、大容彈量、機動靈活的突擊步槍發明后,輕機槍的地位就相當尷尬了——論性能,它不比突擊步槍好多少,甚至火力持續性還不如突擊步槍,比如ZB26只有20發的可憐容彈量。至此專用的輕機槍就基本消失了。如今的輕機槍,大多是由突擊步槍加長加重槍管、增加兩腳架改造而來的,它們掛著機槍的名字,實際上是一款“步槍Plus”。
L86A2 LSW輕機槍就是由L85步槍延伸出的,如今的突擊步槍大多都會延伸出輕機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