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雷艇在解除敵方的水雷封鎖方面至關重要。雖然蘇聯以及俄羅斯有廣大的內陸做依托,在遭水雷封鎖港口后,不會出現二戰日本那樣完全困窘的狀態,但一旦發生致命的核戰爭,假如蘇俄的港口被水雷封鎖,蘇俄的戰略核潛艇就無法出港給對手以致命的回擊,所以蘇俄這樣的陸軍大國,依然重視掃雷艇力量的建設。
蘇聯海軍在建造掃雷艇問題上曾出現過嚴重的失誤。1991年,即在蘇聯解體之前,蘇聯海軍曾擁有一支數量可觀但性能落后的掃雷艇艦隊。蘇聯海軍沒來得及解決這一棘手問題,遺留給了解體后的俄海軍。
1332型海洋型掃雷艇,由1艘拖網漁船改裝而成
自掃雷艇誕生到上個世紀70年代之前,消滅水雷的主要方法是由掃雷艇拖帶的掃雷具。最初掃雷具為接觸式,即掃雷具一旦碰到水雷,便將水雷與錨連接的鋼索絞斷。后來,掃雷具又演變為非接觸式,是利用人工模擬艦艇磁場誘爆水雷引信的方法,以消滅非觸發沉底水雷。
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在掃雷艇領域爆發了一場革命,即傳統的拖曳式掃雷具由專用聲吶系統和滅雷具組成的掃雷艇取代。當掃雷艇專用聲吶系統發現水雷后,可向水中投放滅雷具,在獵雷指揮中心指令的引導下,滅雷具慢速接近目標,使用引爆裝置或爆破式割刀,引爆沉底雷或掃除錨雷,然后將滅雷具回收。
在拖網漁船基礎上改進的697TB型港灣型掃雷艇,給世人留下了異國風情的印象
為了與國外先進的掃雷艇技術接軌,70年代初,蘇聯研制出了KIU-1第一代艦載獵雷武器系統。KIU-1主要由1部MG-79聲吶系統和1具滅雷具組成,其技戰術性能毫不遜色于國外同類產品。與此同時,在蘇聯海軍在勉強接受新生事物的同時,仍在使用裝有拖曳式掃雷具的掃雷艇。研制新一代艦載滅雷具的工作,卻由列寧格勒水利儀器科研所轉交給了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烏拉爾斯克水利儀器科研所,但研發工作沒有一點起色。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前,才研制出了“月鋤”第二代艦載滅雷具。該滅雷具成為KIU-2第二代艦載獵雷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KIU-2系統不僅體積龐大,而且磁場輻射量也很大,根本無法遂行掃雷任務,其技戰術性能遠遠落后于北約國家海軍。
仍在俄海軍服役的266M型海洋型掃雷艇
對此,蘇聯曾啟動研制“航線”第三代艦載滅雷具計劃,以便在該領域與北約國家海軍保持平衡。但在蘇聯解體之前沒有研制成功。后續的掃雷力量建設只能留給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