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航機長劉傳健是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之一

提到劉傳健

就不得不說發生在去年的那起航空事故

 

事件回顧: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萬米高空突然發生駕駛艙風擋玻璃爆裂脫落的緊急狀況。駕駛艙瞬間失壓,副駕駛險些被吸出機外,艙內氣溫降至零下40度,儀器多數失靈。生死關頭,劉傳健克服了威脅生命安全的低溫、缺氧、強氣流等危險,憑借著強大的心理素質以及過硬的操作技術,在成都雙流機場安全迫降,確保了機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創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跡。

 

回想起那次驚險的事件

在為英雄機長點贊的同時

也許有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航天器舷窗會不會突然爆裂脫落呢

在查找了相關資料后

小編并沒有發現類似的情況

 

我們知道,航天器面臨的環境可比飛機要復雜得多,那么看似普通的航天器舷窗是怎樣做到如此堅固的呢?

實際上,航天器舷窗面臨著更多困難,而這些困難一一被化解并不只是因為航天器舷窗的特殊材質,還要得益于航天器舷窗的獨特結構。

清晰透明的航天器舷窗

航天器舷窗大多是三層結構,最外層采用耐熱性能好的高硅氧或石英玻璃,用做熱防護;中間層與最內層采用熱穩定性好、強度高的強化硅酸鹽玻璃,用來承壓、承力。

三層玻璃結構示意

最外層與中間層之間為真空,避免熱對流,更大程度上進行熱防護。同時,中間層與最內層玻璃之間則充氮氣,并且玻璃與艙體接縫處采用橡膠來密封,提高中間層與最內層的承壓、承力能力。

采用如此復雜的結構是有道理的,請往下看:

各個擊破

防熱玻璃與密封玻璃分開,避開了單層玻璃需要耐高溫同時密封的難點,兩項難題分開解決,各個擊破;

逐漸降溫

內兩層玻璃經適當的隔熱,已接近中溫和常溫,因而比較易于實現密封;

冗余設計

內兩層的單層玻璃的承壓能力按飛船艙內正常大氣壓設計,而使用雙層玻璃是為了保證承壓與密封的冗余設計,即雙層玻璃中任一層損壞時,另一層玻璃仍可以正常工作。

為了實現牢不可破,航天器舷窗還不單只有3層玻璃的結構形式呦!比如,國際空間站上的廣角天窗的防護玻璃就多達4層,由外到內分別為碎片防護層、冗余承壓層、主承壓層和內部防護層。其最外層的碎片防護層的結構又是相對獨立的,如果最外層出現損傷還可以更換。

國際空間站上的廣角天窗

可見,通過精心選材加上獨特設計打造出來的航天器舷窗是非常牢靠的,但在復雜的空間環境中,也存在著它的“天敵”,比如空間碎片與微流星。

近地空間上的空間碎片分布

空間碎片的大小從微米級到米級都有,分布在常用的載人航天器軌道區域。微流星是在星際空間高速運動的固體中性不帶電顆粒,質量通常小于1克。

通常,航天器、空間碎片與微流星在各自的軌道上高速運行。如果航天器不慎與之相撞,就可能會對航天器舷窗造成損壞,嚴重的甚至會危及整個航天器的安全運行。這種說法可一點都不夸張呦,兩個高速運行的汽車突然相撞,那種情況盡管也十分糟糕,但車速比起太空中物體的速度來說就不算什么了。

在美國航天飛機120多次飛行過程中,共發生了50次軌道物體碰撞,25塊舷窗因撞擊需要更換。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一次飛行中,雙層舷窗中的一層被小碎片撞擊后打穿了一個小洞。此外,蘇聯宇宙1275號(COSMOS-1275)導航衛星1981年7月發生的爆炸事件,據推測也是由碎片撞擊引起的。

航天飛機舷窗被碎片撞擊的痕跡

所以,每一次事故都可能是致命的,小小碎片真是“傷不起”!為了避免事故和傷害,各主要航天大國也正積極地開展相關研究。中國科學家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展了相關研究,并已逐漸建立起相關的機構和觀測站。

空間環境預報中心發布的空間碎片預報圖

未來,一方面我們將通過監測、搜索和研究空間碎片及微流星體的分布、軌道和運動規律,對空間碎片及微流星體進行編目,建立相關的數據庫,規避它們對航天器帶來的危害。另一方面,隨著新材料的涌現以及技術的不斷革新,相信航天器也會變得愈加堅固。未來可期,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文獻/

[1]顧逸東,等[M].探秘太空.中國宇航出版社,2011.

[2]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M].中華民族的航天夢——載人航天知識問答.中國宇航出版社,2013.



航天器舷窗會突然爆裂嗎?

圖文簡介

川航機長劉傳健是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之一,提到劉傳健就不得不說發生在去年的那起航空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