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田靖博士,南部戰(zhàn)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治醫(yī)師
本文審稿:陳海旭博士,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二醫(yī)學中心,副研究員
近日,一則新聞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世衛(wèi)組織(WHO)發(fā)表文章稱,剛果(金)埃博拉疫情是“國際關注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
圖片來源:世衛(wèi)組織官網(wǎng)截圖
新聞截圖
迄今為止,國際關注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PHEIC)只被宣布過五次,分別是:
2009年西班牙流感疫情、
2014年野生型脊髓灰質炎病毒疫情、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
2016年巴西寨卡病毒疫情、
2018年剛果(金)埃博拉疫情,
其中埃博拉疫情就占了2次。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本次剛果(金)埃博拉疫情從去年8月暴發(fā)至今,剛果(金)超過2500人確診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1600多人死亡。
截圖來源:新華網(wǎng)客戶端
剛果(金)政府2019年7月16日證實,東部第一大城市戈馬首例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死亡,抗擊埃博拉疫情進入關鍵階段。
7月17日,WHO就宣布了全球衛(wèi)生緊急狀態(tài)。
圖片來源:新華社
埃博拉病毒,大家聽著可能感覺很陌生,其實它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出現(xiàn)過,比如《戰(zhàn)狼2》中致死率極高的拉曼拉病毒,這些虛構的致命病毒都是以現(xiàn)實中存在的埃博拉病毒作為原型的。
那么,
埃博拉病毒到底有多恐怖?
它是如何在人群中傳播的?
我們一起來看看。
埃博拉病毒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
埃博拉病毒屬于絲狀病毒科,是單股負鏈RNA包膜病毒,其自然宿主為非洲和西太平洋地區(qū)熱帶雨林中的狐蝠科果蝠,可引起靈長類動物(人類、猴子、黑猩猩等)出現(xiàn)埃博拉出血熱。
它的外形,長得很像蛇,還有一個羊頭。埃博拉病毒可以侵染肝、脾為主的多種器官,具有較高的致死率(25%-90%),尚無有效疫苗和治療手段。埃博拉分為五種血清型,其中扎伊爾型對人類致病性最強。
埃博拉出血熱在中非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流行了幾個世紀,曾在撒哈拉以南的部分地區(qū)造成間歇性流行,沒有引起大規(guī)模死亡,一直沒有引起關注。
直到1976 年,埃博拉登陸歐美,造成埃博拉發(fā)現(xiàn)以來規(guī)模最大、最嚴重的疫情,累計報告病例和死亡病例是以往疫情的總和,才第一次被記錄在案。
埃博拉病毒有多恐怖?
由于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危害程度不同,通常按生物危害等級將微生物和生物醫(yī)學實驗室的安全相應劃分為4級,分別是生物安全一級(BSL-1)、生物安全二級(BSL-2)、生物安全三級(BSL-3)和生物安全四級(BSL-4),BSL-4也是生物安全最高等級。
舉例來說,常見的麻疹病毒屬于BSL-1,流感病毒屬于BSL-2,炭疽、狂犬病毒屬于BSL-3,而埃博拉病毒則屬于生物安全最高等級BSL-4,操作和研究它時必須要進行最大程度的防護。
它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接觸傳播是埃博拉病毒的最主要傳播途徑:與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血液、體液接觸、與被病毒污染的物體以及感染動物接觸均可以感染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存在于某些康復病人的血液中長達3月左右,因此,感染治愈者也是重要的傳播源。
空氣飛沫可以使猴子染病,但是目前尚未出現(xiàn)人類飛沫傳播的個案。
埃博拉感染癥狀有哪些?
感染癥狀通常有發(fā)燒、嚴重的頭痛、肌肉疼痛、虛弱、腹瀉、嘔吐、腹部或者胃部疼痛、莫名其妙的出血或者淤青。
這些癥狀在感染病毒的2至21天內出現(xiàn),平均為8到10天,與流感和瘧疾有相似的癥狀。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埃博拉感染的幸存者產生抗體,在其康復后10年內都能檢測到,但是抗體對于預防埃博拉感染是否有效尚不明確。
哪些是感染埃博拉的高危因素?
醫(yī)院內和家庭內的傳播是導致埃博拉暴發(fā)流行的重要因素。
旅游者感染埃博拉的概率很低,但是當游客與非洲的猴子、猩猩、蝙蝠等動物接觸時,將擴大其感染機會。
目前,有埃博拉確診病例的國家是;剛果共和國(剛果布)、科特迪瓦、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金)、加蓬、南蘇丹、烏干達、幾內亞、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尼日利亞,去往以上國家時應該特別注意。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如何預防埃博拉病毒感染?
埃博拉疫苗將是預防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理想手段,多個疫苗還處于試驗階段,而目前使用的疫苗有VSV-EBOV,有效率為70%-100%,但這些藥都是在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處置獲批的,所以數(shù)據(jù)有效性和安全性都尚待觀察。
去往以上國家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 避免與病人、尸體接觸,不接觸血液、體液,以及被污染的物品;
2. 避免與動物的接觸,不吃不熟的肉類以及野生動物;
3. 經(jīng)常用肥皂洗手,盡量不用手接觸眼睛、鼻子和嘴,必須接觸時請確保手的干凈;
4. 醫(yī)務人員接觸病人時要做好防護和自我保護,做好院內感染控制;
5. 從疫區(qū)歸來的人員應提高警惕,如有不適,請迅速就醫(yī)或與疾控中心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