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1836 篇文章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病急亂投醫”,其實不要說普通百姓了,即便是醫療行業的人,也會因為家人生病而著急慌張。尤其是家里的軟萌小寶貝生病,那一聲啼哭叫喚,把心都攪亂了。現在醫療條件發達,醫院診所非常多,所以家長們帶孩子去正規醫院就診的觀念還是具備的,只不過診斷后把藥帶回家,該如何喂藥如何照顧孩子,不一定特別清楚。還有些媽寶群會互相討教經驗,自行去藥店購買藥品或者海淘藥品,這些都成了新形勢下的新問題。 藥物劑型莫忽視 一般來說,新手父母會第一時間帶孩子去就診,從態度上講,非常端正。但是有不少父母由于心急會強烈要求醫生使用輸液。從藥代藥動學的角度來說,不同給藥方式導致的藥物吸收強弱按以下排列:靜脈給藥>吸入給藥>舌下給藥>直腸給藥>肌內注射和皮下注射> 口服給藥>皮膚給藥,所以輸液的確是吸收最快的方式,但是輸液的危害也不少,比如導致熱原反應,過敏反應,加重心臟負擔,引起靜脈炎等,所以能吃藥就不輸液。 除了對輸液的執念外,大部分父母能夠遵循醫囑,但是對于拿到手的口服藥往往不會關注劑型問題,比如曾經發生過的一例慘案,孩子母親將泡騰片直接塞入孩子口中,導致孩子窒息而亡。因此對于比較陌生的劑型一定要特別重視。泡騰片必須要先放入溫水化開后才給孩子服用,膠囊最好不要拆開化水,咀嚼片、分散片可以掰碎,緩釋片控釋片不能盲目掰開。表1羅列了一些基本藥物劑型的使用注意事項供大家參考,當然不管如何,將藥品放在兒童拿不到的地方,每次服藥仔細研讀說明書,是給兒童服藥最靠譜的標準。 表1 幾種基本藥物劑型的使用注意事項 用量頻次需規范 兒童用藥不是大人的縮小版,因此不可隨意使用大人藥品減量。但是專業的兒童藥品也并非完全安全,除了需看清楚藥物劑型,使用時掌握要點外,還要注意最基本的用法用量。 一般按照孩子月齡體重來計算用量,要嚴格遵循醫生藥師的囑咐,對用量的把握有以下幾個注意點: a.需要幾分之幾的藥片時,清潔雙手,保持干燥,然后掰開藥片;或者將藥片放入潔凈干燥的容器搗碎,然后用勺子量取;對于特別小的藥片或者要求特別少的量的,可以采取針筒取飲用水充分溶解藥片后,按照比例抽取藥液(比如需要5分之一,可以取5毫升飲用水溶解藥片,再抽取1毫升藥液喂服),剩余的棄用。 b.散劑,顆粒劑等也可以按照上述操作,溶解后的液體一般很難保存,容易污染,建議直接丟棄;如直接用小藥匙進行干粉估量的,剩余的干粉需密封防潮保存,且兩三日內必須用完。 c.溶液劑一般有刻度或量杯,使用過程中,需先搖勻,保證藥物不分層,均勻分布,再倒入量杯。量杯需放置于桌平面,且視線與刻度齊平,將液體緩緩倒入,直到液平面與刻度齊平。 對頻次的把握有以下幾個注意點: a.嚴格按照醫生藥師的囑咐服用藥品,一日兩次一般指早晚;一日一次一般可自定義時間,或者有特殊要求的,如睡前服用,晨服等,按照要求服用;一日三次一般指三餐時間服用,某些藥品具有時間依賴性,則需要按照八小時一次的服用規律服藥。 b.不可隨意增減藥用頻次,尤其對于沒有嚴格規定的,只寫著按需服用的藥物。比如退燒藥,退燒藥要求間隔時間在4到6小時以上,如不到時間又發燒的,可考慮換一種藥品,兩藥交替使用。 c.如果遇到服藥時間到了,孩子卻熟睡的狀態,不一定要叫醒孩子服藥。得區分情況,兒童用藥分對癥和對因,如果僅僅是前者,一般都是一些抗感冒藥,退燒藥,用藥目的就是為了孩子舒適得以好好休息,所以漏服一次問題不大,但如果是后者,一般為抗生素一類,則需要按照時間服用,如此才能保證血藥濃度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維持藥效,治療疾病。 d.假如喂藥后間隔1小時以上吐了,則無需補服藥物,1小時之內,則要咨詢專業藥師或醫生后決定是否補服。為避免兒童吐藥,不建議在其情緒不佳、哭鬧、不配合、過飽的狀態下喂藥。 藥品存放有講究 這條最容易做到也最容易被忽視,每個藥品配備的說明書都有詳細的要求,藥典規定的藥品保存條件如表2所示。 表2 藥品保存條件 有些人比較迷信冰箱,總覺得冰箱是萬能保險箱,但其實不然,冰箱是個細菌滋生的地方,根據藥物的儲存條件,也不是所有藥物都可以放入冰箱,除了益生菌這些活菌,胰島素等有冷藏要求的藥物需要放入冰箱外,大部分藥物不建議放入。以糖漿類藥物為例,放在冰箱內,有效成分可能析出、分層。即,較輕的水浮到上面,較重的藥沉到下面,即使放在室溫下回溫,有些成分仍無法重新均勻溶解。如此喝藥的結果是:喝上層藥液,藥量不足;喝下層藥液,藥物過量。此外,開封糖漿置于冰箱內,易因潮濕而霉變,滋生細菌。若是將開封后的粉劑、顆粒劑置于冰箱,易受潮結塊。以眼藥水為例,放入冰箱后再拿出來點,對眼球就產生刺激。 即便是真的需要放冰箱的藥物,也要注意藥物存放需密封防潮。而且不可貼著冰箱壁放,也最好不要放在冰箱門處,因為這兩個地方溫度不穩定,容易過冷過熱。 1.不偏信“朋友圈” a.經驗不是萬能的,很多家長喜歡互相交流經驗,自家孩子吃的藥物效果好,推薦給別的家長,然后自行去藥店購買服用。但是每個孩子身體素質不同,癥狀也不同,病因可能也不同,吃了相同的藥物不一定有用。 b.也有迷信偏方,土方。不少偏方沒有合理的科學依據,而且成分不明,用量不明,亂用容易耽誤病情。即便有時候治好了,也不一定是偏方治好了孩子的病,而是孩子扛著自身免疫力痊愈了。 c.不少家長總覺得什么都是國外的好,連藥物都覺得外國的更安全。但其實代購海淘風險還是極大的,就算找了非常靠譜的人,買了正宗的藥,也存在語言溝通問題,看外文說明書更加費勁,容易產生誤區。 2.濫用藥物 a. 濫用預防,每當學校出現感冒兒童,腹瀉兒童,具傳染性的甲流乙流兒童等,都會讓家長們如臨大敵,緊張的不知所以。第一反應就是自我保護,提前用一些板藍根或者維生素,甚至抗生素,這三類藥品也是疾病真正來臨時家長們容易濫用的藥物,后面我們會提到。這里主要強調,預防用藥沒必要,增強體質靠平時鍛煉身體,靠培養良好衛生習慣,盲目預防用藥不僅容易產生耐藥性,還會增加孩子腎臟肝臟負擔。 b.濫用抗生素,當疾病來勢洶洶的時候,家長們會第一時間給孩子用上抗生素,而且常常不按照周期用足量。不需要用卻用將造成孩子身體生態失衡,從而降低孩子本身的抵抗力。用又不用足量,容易造成未被完全殺死的細菌適應該藥物,漸漸的就不怕這個抗生素,久而久之,關鍵時刻,抗生素便沒有效果了。 c.濫用維生素,這條應該也是家長們最容易陷入的坑,因為鋪天蓋地的廣告告訴我們,維生素對提高免疫力有多重要,大量的多維片出現在藥店、超市。其實身體的確需要這些微量元素,但是濫用也會造成肝腎負擔,過量亦會產生毒性蓄積。家長們如果想知道如何認識使用維生素,可以詳細參考我們曾寫的“搞清楚維生素,再決定吃不吃”一文。 d.濫用中成藥,對于中藥的認識顯然國人是不全面的,中成藥不是沒有毒副作用的安全用藥,中成藥劑量比西藥更難掌握。而且中成藥成分多樣,容易造成跟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引起療效降低。有時候看起來只吃了一種藥,卻跟混吃多藥一樣復雜,由于很多中成藥可以直接從藥店購買,就容易造成家長的隨意性。 當然說了那么多,還要提醒家長,用藥需規范,聽從醫生藥師,仔細看說明書。不強迫孩子用藥,如捏鼻子喂、強灌,這會讓孩子產生強烈逆反心理,也會增加父母的受挫感。另外孩子生病,除了看病吃藥之外,還要重視護理,保持空氣流通,仔細調養身體,在孩子的飲食、衛生等方面都要注重,生病期間不能吃什么,不能做什么都要監督孩子,并且好好照顧孩子。 作者:蔡田恬 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