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1、荔枝病真實存在,可能致命。
2、荔枝病常見于產區兒童,實際是急性低血糖。
3、荔枝含有抑制葡萄糖合成的物質。
4、荔枝病常伴隨營養不良或飲食不規律。
5、有疑似癥狀請及時就醫。
荔枝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非洲、美洲也有引種。
它最大的特點是甜而多汁,其中80%以上的糖分是果糖,而果糖比蔗糖更甜,這是人們喜歡它的原因。
“一騎紅塵妃子笑”讓這種水果聲名遠揚,如今物流的發展讓大多數人都能享受當年貴妃的待遇。
然而,近日印度暴發“荔枝病”,有上百兒童因 “腦炎”喪命。
消息傳來,許多爸爸媽媽感到后怕,荔枝真的這么危險嗎?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一口氣吃上一斤多荔枝并不少見,為何很少聽說有人發病呢?
為什么蘇東坡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顆”還沒事?
其實“荔枝病”并不罕見,只不過城里人見的少罷了。
在中國、印度、孟加拉、越南等國的荔枝產區都出現類似疾病,其中2013-2014“荔枝病”由于在年印度Muzaffarpur產區導致很多兒童死亡而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
從我國廣東、廣西的報道來看,“荔枝病”多為兒童青少年,尤其是荔枝種植戶或從事收購、販賣的商戶家的孩子,成人和老人也偶有出現。
患者多數發病時間在凌晨,主要癥狀是頭暈、心慌、出冷汗等低血糖癥狀,部分嚴患者有嘔吐、抽搐、昏迷等神經系統癥狀,甚至死亡。
導致“荔枝病”的原因可能是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和α-亞甲基環丙基甘氨酸。
《柳葉刀》雜志2017年發表的科學研究認為,它們能夠抑制葡萄糖的合成,進而顯著的降低血糖,是引發急性低血糖癥的主因。
在動物實驗中,這一效應已經得到證實。
這兩種“毒素”主要存在于荔枝核中,尤其是尚未成熟的荔枝含量更高。
但是,研究也發現,是否咬到核或吃掉核、是否咬果皮或嚼果皮和是否發病之間并沒有明顯關聯。
結合人們吃荔枝的一般習慣,有理由相信果肉中也含此類物質,只是含量低些。
其次,雖然人體可以利用果糖提供能量,但相當一部分需要轉化為葡萄糖,供器官代謝需要,尤其是大腦這個“CPU”。
果糖被人體吸收后會被運到肝臟,在那里進行加工,變成葡萄糖。
但果糖的GI值(升糖指數)比較低,也就是說肝臟的加工速度不夠快,所以無法抵消人體消耗葡萄糖的速度。
第三,“荔枝病”常常與飲食不規律、營養不良、饑餓掛鉤。
根據目前的文獻報道,相當一部分病人是連續每天吃2-4斤荔枝,或者直接到荔枝林里吃到飽,而其他食物減少一半甚至不吃。
肝臟雖然會儲存一些糖原以備不時之需,但也經不起這樣的消耗。
《柳葉刀》論文的作者也發現“不吃晚飯”是印度“荔枝病”一個高危因素。
在印度,很多患病的孩子都是貧苦出身,本身就處于營養缺乏狀態,更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葡萄糖的合成被抑制,果糖轉換來不及,又沒有其他食物補充,這是最終導致低血糖癥的原因。
為什么蘇東坡沒事?
有可能是他真的太能吃,除了吃荔枝,還吃其他水果和主食,可以提供葡萄糖,也可能“三百顆”只是大文豪一種藝術表達吧。
總之,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吃出“荔枝病”的概率還是很小的。
當然為了保險起見,建議盡量不要空腹大量吃荔枝,尤其不能因為不餓而不吃飯。
萬一出現疑似低血糖癥狀也不用著急,及時就醫,不要拖延。
只要不是危重病人,通過迅速補充葡萄糖可以很快好轉。
另外,兒童吃荔枝不要太猛,一方面孩子吃的量相對于體重來說,可能比成人吃得還多,另一方面孩子不善表達,家長容易忽視其身體不適。
印度兒童死亡的原因一個是很多家長拖延太久,二是當地醫院竟然沒有足夠的葡萄糖供應,真是令人唏噓。
此外,荔枝并不會直接導致腦炎,也不會傳染,但嚴重的低血糖會誘發腦水腫(可能診斷為急性腦炎綜合征)。
而荔枝成熟季節也是腦炎的高發期,且看上去癥狀有相似之處,因此也容易誤診和誤判。
如果就醫,請告知醫生近期的飲食,通過檢查血糖、胰島素等指標可以輕松的區分。
---------------
注:另一種僅供參考的“非主流”觀點
根據媒體報道,2014年報告的AES(急性腦炎綜合征)案件數量為1028起,2015年為390起。
在接下來的兩年里,這個數字下降了:2016年只有一個,2017年只有9個。
根據Muzaffarpur一位兒科系主任gopal shankar sahni博士的說法,如果荔枝是死亡的幕后黑手,那么它就會影響到所有荔枝種植地區的兒童,而不僅僅局限于穆扎法爾普爾及其周邊地區。
他認為,高濕度加上高溫是一個重要原因。
印度時報援引他的話說:“我可以用我近20年的經驗來說,當溫度已經超過38度、濕度在65%至85%時,是傳播這種致命疾病的最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