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又名川杜仲、川仲,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樹枝,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降血壓等功能,為常用中藥材?,F將其采收與加工方法介紹如下:

  一、采收方法。杜仲一般在4~7月采收,此時杜仲生長旺盛,皮內養分和樹液較多,容易脫落,而且剝皮后不影響樹木生長成活。杜仲采剝時間宜在陰天或下午4時以后為宜,具體采收方法如下:

  1.砍樹剝枝。選擇枝葉茂密、生長旺盛、樹徑6厘米以上的中齡樹(8年生以上)為剝皮對象(下同)。先將樹干齊地面處鋸斷,自下而上量好適宜長度,然后用鋸環鋸1圈,形成第1圈鋸口。往上均按第1圈長度鋸環圈鋸口,將皮截斷,用利刀從上至下縱割一刀,然后用刀插入切口,上下左右輕輕剝動,使樹皮與木質部分離。第1筒剝下后,再向上剝第2筒、第3筒,依次剝完。

  2.部分剝皮。在樹干離地面33厘米以上的部位,互相交錯剝去部分樹皮,使養分運輸不致于中斷。待被剝的部位傷口愈合并長出新樹皮后,再按上法繼續剝取。

  3.環狀剝皮。環狀剝皮是杜仲采收的一項新技術。采用這種方法剝皮,一株杜仲樹可進行多次剝皮,可提高單株產量。在8~10年生的杜仲樹分枝下面用利刀橫割一刀,再縱割一刀,深度要以下不傷內皮層(形成層)為宜,沿著橫割的刀痕把樹皮撕裂,隨撕隨割斷殘連皮部。待繞樹一周全部割斷后,即向下撕至離地面10~15厘米處割斷。在每年6~7月間,氣溫在25~35℃、相對溫度80%左右的高溫多濕季節進行剝皮。經3~4天后,剝皮處呈黃綠色,表明傷口已經愈合,隨即逐漸長出新皮。剝后3年,新的樹皮又能長到正常厚度,可再次進行環剝。

  二、加工方法。將剝下的杜仲皮,用開水澆燙,然后展開,放置于通風、避雨處的稻草墊上,使杜仲皮緊密地重疊其上,再用木枝加石塊壓平,四周用草袋或麻袋蓋壓,使之“發汗”。經1周后,其內皮呈紫色時,即可取出曬干、壓平,刮去粗皮,即為成品。

 


杜仲采收加工方法

圖文簡介

杜仲,又名川杜仲、川仲,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樹枝,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降血壓等功能,為常用中藥材?,F將其采收與加工方法介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