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軍區某團近來依據大綱嚴摳細訓,力求把戰斗力鏈條環環練過硬。圖為炮兵連戰士進行反坦克火箭筒操作訓練。師創攝

  國防科技創新要注重以道馭器,超越實用理性,謀求以器興道,秉承“制器尚象”

  倘若要用最簡潔、最契合的語言來濃縮中國科技思想的精髓與要訣的話,那就不能回避兩個詞語之間的關聯,即“道”與“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范疇,這兩個詞語背后蘊含的思想,是破解國防科技創新的密鑰。習主席最近指出,我軍必須高度重視戰略前沿技術發展,通過自主創新掌握主動,見之于未萌、識之于未發。要抓緊搞好創新性、突破性成果轉化運用,把創新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戰斗力。領會習主席有關國防科技創新的戰略思想,就必須深入認識、處理好國防科技創新中的“道”“器”關系。

  何謂道器?《周易·系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敝袊鴤鹘y文化的“道”注重意會、直覺等非邏輯思維方式,常常給后來者理解與詮釋造成困惑。于是才有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大道無形”,才有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其實,“道”的象形字上為一個頭,象征著一個人在頭腦的支配下朝著道路上的彼處行走,是抽象化的意蘊。就這一點而言,它與科技創新活動有吻合的接口。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創新活動無非也就是人在自覺意識支配下從事的發現與發明活動,也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方式、規則與方法。顯然,在這一點上,“道”與“器”找到了接頭的“暗語”。道器問題,在不同的學術領域,縱然有不同的表述和理解。但從軍事學的角度看,所謂道,就是規律,是道義、是戰略、是文化;所謂器,就是器物,是手段、是技術、是裝備。如何處理道器關系,涉及國防與軍隊建設的速度、效益和成敗,事關重大,不容小覷。

  重道輕器還是重器輕道

  道器關系問題由來已久。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由于科學技術發展緩慢,作為科學技術產物的兵器,進步也相當遲緩。如中國古代《孫子兵法》明確將道、天、地、將、法列為戰爭五事,卻并不言器,絕非偶然,它從一個方面說明,在當時的戰爭實踐中,兵器的進步與創新問題還未進入軍事家的視野,從而形成重道輕器的傳統。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兵器的作用越來越大,尤其是在鴉片戰爭中,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所震撼,中國古老的重道輕器傳統受到根本質疑,工具主義抬頭且興盛。矯枉過正的結果,是逐漸形成重器輕道的思想觀念。延續至今,表現在言必稱美軍,言必稱裝備,重技術輕戰略,重軍事輕政治,重理工輕人文,即使在信息化建設中,也只看重硬件建設,有意無意地輕視軟件建設。

  重道輕器固然是片面的,但矯枉過正,重器輕道也是片面的。

  其實,中國人早在近代化的起步階段,就已飽嘗重器輕道的苦果。“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這種思想主張盡管有開放的、積極的一面,但其潛臺詞無非是“中體西用”,說明當時的中國作為落后國家,只看到人家的經濟和技術進步,試圖重視物質手段建設,卻忽視了戰略,忽視了人文精神,忽視了隱藏在經濟技術等物質手段背后的思想價值觀念。洋務運動的失敗,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已經表明,重器輕道此路不通,是形而上學之兩極思維在國防建設中必然引發的歷史悲劇。

  人類的思維規律總有類似之處,在西方也存在道器關系問題。西方世界從近代以來,一大批科學泰斗如日中天,科學技術進入狂飆突進的時期。正是以此為背景,西方的軍事技術異軍突起,成了殖民者掠奪和征服世界的有力工具。在這個時期,軍事技術對于軍事理論的決定性作用逐步顯現。作為這一時期軍事理論家的代表,克勞塞維茨提出的戰略五大要素與孫子的戰爭五事相比,明顯增加了科學技術的成分。正是由于技術進步迅猛,理論相對滯后,西方世界普遍盛行的是技術決定一切,即中國人所說的重器輕道。

  西方的技術決定論即重器輕道觀念在19世紀得到糾正。作為一個轉折點。19世紀在社會科學領域,誕生了馬克思主義,在自然科學領域,誕生了麥克斯韋方程。這兩大理論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基于科學技術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判斷,指出未來社會和技術發展的走向,促使后來的理論發展和技術進步得以結伴同行。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軍事領域。如果說,在技術決定論的背景下,馬漢的海權理論只是對幾個世紀以來前人的海戰實踐作了一點總結,那么,20世紀富勒的機械化戰爭論、杜黑的空權理論就大不一樣了。因為富勒、杜黑的理論不但基于軍事技術的先期發明,更促進了后來裝甲技術、航空技術的進步。也就是從這時起,國防科技的戰斗力倍增作用空前強化,而軍事理論、軍事戰略對軍事技術的導向作用、牽引作用也逐步彰顯,單純的技術決定論受到質疑。

  以道馭器下好先手棋

  20世紀以來,軍事領域發生的一系列革命表明,理論與技術呼應,思想與行動并進,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征。按照這個時代的要求,加強我國國防科技創新發展,就必須要處理好“道”“器”關系,軍事理論研究必須敢于迎接未來國防科技的挑戰,同時又要善于引導未來國防科技的創新。必須堅持理論與技術同行,必須堅持道器并重。

  習主席強調指出,科學的軍事理論就是戰斗力。一支強大的軍隊必須有科學理論作指導,這既包括思想政治上的理論指導,也包括軍事戰略、軍事斗爭方面的理論指導。國防科技創新同樣如此,離不開科學理論指引方向、明確重點、規劃路徑、提供方法,也就是要注重以道馭器。科技創新引發軍事變革并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作戰需求、戰略思想、軍事理論等規劃、選擇的結果。2015年,美國確定的五大顛覆性技術領域,就是在“亞洲再平衡”戰略和第三次“抵消戰略”指導下提出來的,其實質就是要顛覆“信息技術主導下的精確作戰能力”,改變“非接觸精確作戰”的“游戲規則”,揭開了新一輪軍事革命的序幕。當前,我們正由全面的“追趕者”向部分領域的“并行者”邁進,并在某些領域加速向“領跑者”靠近。因此,我們不能囿于昨天的思維設計明天的戰爭,只盯著主要對手和當前任務適應需求,而是要用前瞻眼光密切關注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態勢,瞄準未來可能“打什么仗、和誰打仗、在哪打仗、怎么打仗”,通過設計戰爭創造需求,真正牽引和驅動國防科技創新。要抓好理論研究和決策咨詢,積極建設高端智庫,聚焦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戰略研究,提出實在管用的對策建議。

  我們通常所說的“科學技術”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科學,它是指人類理解、解釋世界的認識活動,以認識真理為最高目的,其主導精神是知識理性;二是技術,它是指人類征服、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以實用為最終衡量標準,其主導精神是實用理性(或工具理性)。由此,歷史上形成“為求真理而認識”和“為求實用而認識”兩種不同的科技價值觀。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先生曾指出:“一般而言,我們民族的傳統,是偏重實用的。我們有發明、有技術,而沒有科學。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四大發明’是技術而不是科學。中國科學落后于西方者,不是個案的技術發明,而是科學探索的動機、視野和方法。這一狀況,直到現在仍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p>

  “重器輕道”實質上是實用理性的產物,映射在科技創新上就是缺乏對科技原理窮追不舍的求真精神,科技政策偏重于應用性研究,對基礎性探索研究重視不夠。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是武器裝備發展的原動力。只有超越“實用理性”,才能實現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緊密耦合,技術研發與裝備創新交相輝映。因此,我們要以先知先覺的“頭腦”,自發自覺的行動,洞悉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動向,關注世界專利進展,超前布局、超前謀劃。要圍繞支撐武器裝備和重大技術突破,推進變革性研究,在新思想、新發現、新知識、新原理、新方法上積極進取,強化源頭儲備。要加強面向軍事戰略需求的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的基礎前沿研究,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復雜系統、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學、認知科學等領域,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以器興道形成裝備文化

  恩格斯指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并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苯郧埃茖W技術和武器裝備對戰爭勝負影響有限,軍事理論更注重韜略、謀略,缺乏對技術的理解和關照。當今時代,人類戰爭實踐已經從自然空間拓展到技術空間,理論與技術呼應,戰略與工具協同,思想與行動并進,是新軍事革命的鮮明特征。如美軍1982年提出“空地一體作戰”理論時,新型坦克、隱形飛機、精確制導等并未大量裝備部隊,許多甚至還沒有投入生產?!白灾鲬馉帯薄坝白討馉帯薄暗诹鷳馉帯钡纫捕际腔诳萍及l展態勢,提出的未來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

  因此,軍事理論必須主動回應科技創新提出的挑戰,也就是謀求以器興道。源于技術、面向技術、超越技術,從技術的原點上尋找創新的靈感,堅持非對稱作戰思想,洞察強敵技術上的“阿喀琉斯之踵”,構建具有我軍特色、符合現代戰爭規律的先進作戰理論體系。要充分發揮技術路線圖在制定軍事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加強戰略的頂層設計,資源的綜合集成,為戰略實施提供切實可行的具體步驟。近年來,無論是美軍的《2020聯合構想》,抑或俄軍的《2020年前武裝力量建設計劃》,都十分注重軍事戰略的規劃和路線圖設計。要注重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虛擬現實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技術,加強聯合作戰實驗室和有關數據庫建設,從作戰實驗等“戰爭預實踐”中設計未來戰爭,通過模擬仿真系統檢驗作戰理論。

  我國古代在傳統技術活動中講究“制器尚象”?!吨芤住は缔o上》講:“《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薄爸破魃邢蟆钡囊馑季褪钦f,創制人造器物必須崇尚“象”理,引申含義就是器物之造要體現文化底蘊。國防科技創新作為兵器制造的范疇,自然也要遵循“制器尚象”的內在機理,注重器物與文化的交融。事實上,國防科技不僅僅是冷冰冰的鋼鐵與硅片,從文化的維度審視武器裝備,能夠讓我們看到滲透于鋼鐵之中的人類科技文明與軍事思想,看到深深嵌入在硅片之中的民族“胎記”和文化“烙印”。

  美軍奉行“技術制勝”“零傷亡”等信念,映射在國防科技發展上,就是充分利用科技優勢,不惜重金打造“斷代優勢”的武器裝備,極力發展隱身戰斗機、無人作戰兵器、導彈防御系統等等。俄羅斯的大國思想、橫跨亞歐、重戰尚武等民族特性,深刻地影響其武器裝備的發展,打造了自成體系、重視威懾、靈活務實的完備武器裝備體系。我軍國防科技創新也應秉承“制器尚象”思想,注重武器裝備發展的本土化與實效性,從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土壤中汲取營養,形成民族特有的武器裝備文化風格,讓冰冷的武器裝備堅硬軀體中流淌著文化的血液。

  總之,國防科技創新必須堅持道器并重,我們這里所言的“道”,不是傳統文化中玄妙的悟道,而是側指科學的理論規律、前瞻的戰略思維。我們這里所言的“器”,也不是日常語言中簡單的物體,而是側指戰爭的器物、作戰的技術。國防科技創新要注重以道馭器,超越實用理性,謀求以器興道,秉承“制器尚象”。在武器裝備與本土文化之間找到契合點,在科學原理與技術開發之間找到鏈接點,在戰略研究與裝備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為此,就要鍛造遴選一批懂科學、懂技術、同時也懂哲學、懂政治的人才隊伍。這支隊伍要深諳傳統文化的精髓,善于在裝備發展與民族文化之間架設橋梁。要熟悉基礎科學的前沿問題,善于根據基礎科學的動向和趨勢提出國防科技創新的新方向、新需求。要堅持文化與裝備交融,戰略與技術并行,軟硬兼施,道器并重。決不能在道器二極之間震蕩,而要保持必要的張力。

 ?。ā翱麓笪摹毕祰揽萍即髮W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筆名)

道器并重:破解國防科技創新的密鑰

圖文簡介

新疆軍區某團近來依據大綱嚴摳細訓,力求把戰斗力鏈條環環練過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