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冀魯豫野戰軍進軍大別山軍事地圖 陳輝光提供

進京后的軍委作戰部測繪局(崔世芳手繪)

  上世紀四十年代,一批知識青年憑著一腔熱血,投身八路軍,克服重重困難,在敵人的槍炮聲中,繪制出一幅幅軍事地圖,為抗戰以及后來解放戰爭的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近日,年近九旬的測繪專家崔世芳,向人們講述了自己早年參加八路軍,從事我軍早期軍事地圖測繪的經歷。

  用高粱稈做筆桿

  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因為器材缺乏,技術力量也很薄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參謀處制圖科(其前身是1940年10月太岳軍區決死一縱隊地圖翻印小組)不但較好地完成了各項制圖任務,同時還培養了一批測繪人才。與此同時,制圖科也在不斷壯大,1945年10月,從抗大六分校選調了5名具有大學、中學學歷的青年知識分子到制圖科工作,他們后來成為我國測繪事業的骨干力量。

  1946年10月,隨著內戰形勢的發展,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參謀處制圖科,隨著軍區機關從河南武安縣伯延鎮(今屬河北省),轉移到武安冶陶鎮,這時全科已經發展到16人,科長是張國器、副科長是張惠民。

  12月初,晉冀魯豫野戰軍前指給軍區發來急電,電令制圖科科長張國器火速去受領緊急制圖任務。張國器立即從河南省武安縣冶陶鎮(今屬河北省)出發,日夜兼程,趕到前指駐地山東省鄄城,李達參謀長傳達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的指示,要求制圖科在半年時間內,完成中原地區1400余幅1:5萬地形圖的復制任務,保證部隊的急需。

  張國器回到冶陶后,立即向參謀處長梁軍匯報了在前指受領任務的情況,并提出選調人員的要求。上級領導同意選調人員。1947年初,張國器來到河南涉縣小井村(今屬河北省)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招待所選調人員。崔世芳(1930年出生,陜西省綏德縣人。1947年2月入伍。曾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參謀處制圖科、華北軍區司令部作訓處制圖科,制圖員、校對員;軍委作戰部測繪局、總參謀部測繪局參謀、副處長,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局長兼黨委書記。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1年8月18日離休。)就是其中的一員。

  崔世芳當時以為繪圖就是學畫畫,來到冶陶參觀了繪制地圖的流程后才知道繪制地圖可不止畫畫那么簡單,也正是從這一天起,崔世芳開始了他的測繪生涯,一干就是一輩子。

  1947年3月底,制圖科人員已增至46人,編為三個分隊。此時,國民黨派飛機輪番出動,對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軍區機關所在地——冶陶狂轟濫炸。為了不影響突擊任務的完成,制圖科奉命轉移到冶陶東北20里的莊上村。那里地形隱蔽,盡管敵機天天從上空飛過,但沒有轟炸,繪圖的戰士們可以投入到緊張的繪地圖的戰斗中。

  戰爭年代地圖的繪制和翻印工作,是在環境極其艱苦、條件十分簡陋、時間相當緊張的情況下進行的。繪圖用的小筆尖,解放區無法生產,要通過我黨在大城市做秘密工作的同志,冒著風險去購置,因此數量非常有限,每人只能發幾個,大家都很愛惜,把這些筆看成手中的武器。新筆尖有的不好用,老同志就耐心地幫助年輕同志修磨,使筆尖達到書寫流利、線條光滑均勻的程度。

  除了筆尖稀缺,解放區也沒有筆桿,制圖科的戰士們就用高粱稈代替,長短粗細,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取。選好后,插上筆尖就能繪圖了,高粱稈取之不盡,方便實用,很受同志們歡迎。

  為了把方塊字寫好,老同志還幫年輕同志做了一個小木頭尺子,寫字時將筆靠在小木尺上,字寫得又快又好,大大提高了繪圖質量。繪圖用的桌凳也是就地取材,有的桌凳坑凹不平,有的還有裂縫,繪圖時很不好用,但當時就是這樣的條件,只能湊合著用。

  用簡易儀器繪草圖

  突擊制圖的任務開始后,制圖科很快就繪好一批地圖,為了保證地圖的質量,決定成立校對組。校對組由裴元曉負責,崔世芳和郭靖遠參加。審校工作是一項責任心強的細致工作。張國器曾為全科戰士講了一個例子:“抗日時,我們一支部隊被敵人圍困在一條河北岸的村子里,等待增援部隊前去解救,增援部隊趕到一看,被圍困部隊在河南岸的村子里,因河阻隔,延誤了時間,被圍困部隊受到了損失。劉伯承發電報追查責任,原來是日本人繪制的地圖有誤。雖然沒有追究制圖人員的責任,但對制圖人員的教訓是極為深刻的。”

  制圖科密切合作,采取流水作業,確保無誤后,送石印廠印刷。全科同志克服各種困難,提前完成了1400余幅地圖的繪制印刷任務,及時送到前線,保障了部隊作戰急需。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親自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的4個縱隊,約13萬人,從山東臨濮集至張秋鎮的300余里地段上強渡黃河,突破了國民黨的黃河防線,發起魯西南戰役,殲敵4個師部,9個半旅,6萬余人,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劉鄧首長來電勉勵制圖人員,軍區為制圖科榮立集體功,在冶陶的簡易禮堂里召開了隆重的慶功大會。

  此后,劉鄧大軍揮師南下,開辟新的戰場,由于沒有制圖機構隨軍,作戰地圖不能及時保障,因此,軍區首長決定,制圖科一分為二,抽調人員隨軍南下,擔負部隊作戰的地圖保障任務。最后,張惠民副科長帶領19人隨軍南下。

  制圖科原有45人,隨劉鄧大軍南下有19人,又選調6位同志到18兵團工作,還有一部分回到原部隊;于是,制圖科只剩下了15人,無力完成華南地圖的繪制任務。經軍區首長批準,先后從北方大學和冀南軍區婦女干部學校,軍區軍官教導團等單位抽調90余人。1947年底至1948年5月,華南地區1400多幅制圖任務完成了大部分,剩余部分由后來華北軍司令部作訓處制圖科在莊上村完成。

  新的任務還沒有開始,利用這短暫的間隙,崔世芳開始學習簡易的測繪方法。當時制圖科沒有測繪儀器,老同志教年輕的同志們制作土儀器,取名叫“分劃板”。先將繪有分劃的紙貼在木板上,加上一根立柱,使板可以旋轉。板的上方加一個紙卷的圓筒,靠眼睛的一端留一個觀測孔,靠目標的一端用馬尾做一個十字線,立柱下端固定在一根有分劃的尺子上。分劃板的右上角畫一個垂線,這就是他們的測繪儀器。然后,選一塊視線開闊的平地,丈量出一條基線,確定比例尺、等高距等工序后,再在觀測的目標處插上一張白紙,指示目標。隨后再自制一個三腳架,上面放一個測板,板上放一個裝水的小玻璃瓶,以檢查板的水平度。最后將觀測的目標數據轉繪在測板上,這樣就測繪出一幅草圖。雖然精度不是很高,但從前方回來的同志說,這個測繪草圖還派上過用場。

  手繪拼接全國大掛圖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決定將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戰略區及其領導機構合并,成立中共華北局、華北人民政府和華北軍區。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參謀處制圖科改稱華北軍司令部作訓處制圖科。1948年6月,華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徐向前遵照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指示,準備發起晉中戰役,急需山西省汾陽、孝義、平遙、介休、祁縣等14個縣的1:5萬的地形圖,而且要求三天之內繪制完并印刷好送往前線。張國器緊急動員全體制圖人員,將地圖分割成小塊,每人畫一小塊,然后拼接起來,突擊一夜完成任務,送到石印廠印刷,按時將地圖送往前線,保障部隊作戰急需。

  1948年9月底,華北軍區司令部作訓處制圖科在完成華南地圖和中國東部1:50萬地形圖的繪制任務后,奉命從河南省武安縣莊上村(今屬河北省)遷往石家莊市高遷鎮。10月下旬,國民黨飛機常來轟炸石家莊市及周邊地區,傅作義集團乘黨中央機關駐地兵力空虛,企圖派重兵偷襲石家莊。制圖科于10月31日轉移到元氏縣西臺村,11月6日返回高遷。

  1948年底,黨中央、中央軍委為了解和掌握解放戰爭的發展形勢,部署和指揮戰略決戰,急需全國大掛圖,軍委作戰部將此項特急任務交給華北軍區司令部作訓處制圖科。

  崔世芳所在的制圖科采取分工合作、流水作業的方法,經過3天3夜突擊,完成了1:200萬全國大型掛圖108塊圖版的繪制任務,然后石印廠又奮戰四晝夜,用三種顏色套印在36塊漂白布上。最后在制圖人員的指導下,由縫紉廠工人拼接縫成為整幅布質大型彩色掛圖。軍委領導對此圖非常滿意。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朱德總司令、劉少奇同志聯名寫信表揚制圖科,并對制圖科人員給予物質獎勵。

  1948年12月27日上午,制圖科召開全科人員大會,張國器科長在會上宣讀了軍委領導的表揚信,并將軍委領導派人送來的物質獎品:襪子一雙、肥皂一條、牙膏一條發給每人一份。崔世芳和同志們很受鼓舞,表示一定要更加努力,以優異成績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更大的貢獻。

  此后,華北軍區送來北平西郊航空相片,要求制圖科將有關的重要目標繪制在地形圖上,供部隊作戰使用。通過做地下工作的同志,制圖科弄到了北平、張家口、保定的敵軍城防工事圖。此次內容十分密集,復制難度很大,制圖科連續突擊幾晝夜,最終完成了任務。其中,陳礎是制圖股股長,由于重任在身,陳礎勞累過度,眼睛像針刺一樣疼痛。同志們立即送他去石家莊市和平醫院就診,醫生檢查后說:“由于過度勞累,病人眼底血管破裂造成雙目失明。”年僅20歲的陳礎同志失去了寶貴的雙眼。

  1949年6月,制圖科奉命進駐北平鐵獅子胡同乙32號(現張自忠路4號)、原國民黨國防部陸地測量總局北平制圖廠住址。到北平后,崔世芳所在的制圖科又執行了繪制臺灣1:5萬地形圖以及編繪1:100萬單色東南亞輿圖等任務。

  1950年5月11日,以華北軍區司令部作訓處制圖科和軍委作戰部兵要地理科為基礎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作戰部測繪局”(簡稱:“軍委作戰部測繪局”)。至此,華北軍區制圖科完成了歷史使命,崔世芳和其他同志們也走上了新的崗位,開始了新的工作。張聯群

軍事地圖測繪員:解放戰爭中鮮為人知的“特種兵”

圖文簡介

近日,年近九旬的測繪專家崔世芳,向人們講述了自己早年參加八路軍,從事我軍早期軍事地圖測繪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