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大國工匠】
“我喜歡坦克,坦克是最綜合的一種武器。你看,它多好看、多威武”,介紹99A坦克的性能時,毛明的手一直輕撫、摩挲著那臺精致的模型,眼睛緊緊盯著它,自豪而又憐愛,仿佛注視著戰友,又或者是情人。
毛 明
“它是我國第一臺信息化坦克”,毛明介紹到,99A坦克奠定了我國第一代陸軍裝備信息采集、傳輸、處理、顯示與綜合的基礎,實現了戰場態勢共享、協同攻防、狀態監測、系統重構等功能,而且軟件、元器件全部自主可控。起步晚于世界強國30年的中國坦克,因為99A,一下子邁出了一大步,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之列,而這,也讓毛明的“軍人夢”更加完滿。
1983年,毛明從330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錄取的6名研究生之一。黃土荒涼的研究所,毛明記憶猶新,甚至有一種“上當”的感覺,但很快,他便愛上了這里。“當時,所里的老技術員、高工都很樸素,自己做飯,還常常招呼我們去家里吃飯,學習的氛圍也很濃厚”,有學上,毛明便覺得滿足。
從此,不是軍人,勝似軍人的軍工之路由此開啟。1989年9月,在經歷短暫的“下海”生活后,重返201所的毛明徹底在這里扎下了根,他先后主持研制了多種型號、多個系列的新式坦克裝甲戰車,99A坦克便是代表作之一。
毛明把這一切歸功于農村。訪談中,他常常用“可能是因為農村出來的緣故”等語言來講述自己的經歷,在他看來,農村給予了自己最寶貴的品質:樸素、努力……
讀高中時,宿舍基本沒電,半夜說不準什么時候才會突然來電。為了看書,他和同伴便把電燈泡點在自己的腦門上,燈一亮便起來看書。
“考上大學后,姐姐給我縫了兩條被子,跟嫁女兒似的,挑著被子送我到汽車站”,上大學的場景,毛明記憶猶新,“到了武漢,發現蚊子很多,就點了一柄蚊香。結果早晨起來,發現被子不在身上了,我一想,不妙,果不其然,被子還著著,已經有很大一個洞了,用水澆滅后,就自己坐在那里哭。”
時隔30年,透過毛明的描述,記者依然看到了當時的場景:濕漉漉的、破了洞的被子,年輕的毛明懊惱地流淚。“當時很傷心,因為很窮,好不容易做了一條新被子,第一天晚上就燒了一個大洞。”
節儉和樸素貫穿了毛明的求學生活。盡管每個月有7塊多錢的助學金,他卻常常選擇五分錢買一份蛋湯來泡飯吃,有的時候,一個饅頭便過一頓。學校發的合身棉襖,也因為自己一米五卻不到90斤的個子,變成了棉大衣。
“大學,是我人生中最愉快的階段”,雖然清苦,但毛明卻這樣評價自己的大學時光,“學校給發了校徽,我們總是戴在胸前,嘴里也常常哼著流行歌曲,畫圖的時候唱,洗衣服、洗澡也唱,學習更是帶勁,幾百頁的習題集,做了一本又一本,當時感覺整個中國都在大踏步向前走。”
今天,這種樸素和力求向上的勁頭在毛明的身上愈發明顯。當記者問及毛明,他是否是個“工作狂”時,毛明卻燦然笑道:“可能算吧,但我從來不覺得苦,我是農村孩子,生活沒有那么豐富多彩,周末也常常來辦公室,我很喜歡拼命三郎這個詞,干國防就得有拼命三郎的精神”。
“我想,如果以后哪天可以讓我弄99B(坦克),那就更好了”,采訪結束時,毛明突然蹦出了這么一句話,眼睛閃閃發光,似乎又搖身回到了30歲初的模樣,我們知道,他的兵工夢還在繼續。(光明網記者宋雅娟)
人物簡介:毛明,生于咸寧,成長于北京;27年來,他一直從事坦克裝甲車輛的研究、開發,從一名助理工程師成長為主戰坦克的總設計師。他被譽為“中國軍工國寶少帥”,被世人譽為“陸戰之王”;他一生與軍人無緣,卻有著軍人般的鋼鐵意志。他說:我的坦克替我實現了我的軍人夢。
1991年獲首屆中國兵工青年科技獎,1993年被評為“中央國家機關百名優秀青年”,1999年被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榮記二等功,2001年被評為“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6年獲首屆“全國杰出科技人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