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一周的中俄“海上聯合—2016”軍演將于19日結束。關注軍事的“看客”們可能早已發現,這場在中國南海海域打響的“戰斗”中,裝備先進,科技含量高,堪稱一場軍事高科技“盛宴”。
光明網配圖(來自網絡)
“中華神盾”領銜“00后”艦艇
此次演習,中方參演兵力包括導彈驅逐艦廣州艦、鄭州艦,導彈護衛艦黃山艦、三亞艦、大慶艦,兩棲登陸艦昆侖山艦、云霧山艦,2艘新型常規潛艇以及新型島礁補給艦軍山湖艦等10艘海軍主戰艦艇。俄方參演兵力主要包括反潛艦、登陸艦、拖船、油船等5艘艦艇,2架艦載直升機。
其中,我軍052C型導彈驅逐艦鄭州艦可謂“明星”艦,入列僅半年時間,就作為中方指揮艦,參加了中俄“海上聯合—2014”軍事演習。特別是,鄭州艦裝備了多套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武器裝備,技術含量高,是安裝四面主動相控陣雷達以及采用防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的戰艦,被外界稱為“中華神盾”。
需要指出的是,“中華神盾”并不是我國裝有相控陣雷達驅逐艦的正統稱呼,而是軍事愛好者針對美國“宙斯盾”艦起的外號,目前已發展兩代052C型防空導彈驅逐艦以及052D型導彈驅逐艦。
除了鄭州艦之外,我軍出動的其他艦艇也都是“00后”。特別是,904B型島礁補給艦軍山湖艦更是“年輕”,去年7月才剛剛入列。
而俄羅斯海軍出動的艦艇則是一水兒的“80后”,比起中方的艦艇來說,這些艦艇可謂老邁。
對此,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馬建光介紹:“總體來看我方的艦艇均是21世紀的新產品,其性能已能夠躋身國際先進水平,而俄羅斯的這些艦艇均服役于上世紀80年代,其設計思路和基本性能與國際一流水平已有不小的差距。”
高度信息化的指揮系統
記者了解到,此次中俄聯演中,首次啟用了中俄專用指揮信息系統,能同步實時掌握演習進展和相關海空域情報態勢信息,共同指揮參演兵力完成演習任務。這套信息化裝備,分別安裝在雙方艦艇和各指揮所的作戰平臺上。
“首次啟用中俄專用指揮信息系統,進一步提升了演習的信息化水平,表明兩軍之間戰略互信進一步加深。”馬建光認為。
實戰化水平越高,就意味著戰斗更加緊張,對抗更加激烈,這對演習的信息化水平,特別是指揮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
指揮系統的核心在于如何在高對抗、不確定條件下輔助各級指揮員實現高效敏捷的指揮控制。眾所周知,美軍的C4ISR是當今世界上最領先的指揮控制系統。在美軍近年來發起的歷次戰爭中,這套系統大顯神威,做到了信息實時共享與行動的協調同步,大大提高了作戰效率,其打擊鏈所需時間由海灣戰爭時的100分鐘縮短至阿富汗戰爭的20分鐘左右,基本實現發現即摧毀。
演習中首次啟用的這個平臺,摒棄了過去海圖加紙筆、電話、無線電的傳統指揮模式,可以互傳文件,互傳口令,指揮非常高效簡潔,基本實現無聲指揮。通過這套系統,可以直接指示目標,各作戰指揮平臺、指揮員、艦艇長所得到的海上海空態勢,與指揮所導演部戰略指揮員和戰役指揮員所看到的態勢完全一致。
專家指出,實時高效的信息互聯互通,是中俄海軍能夠混合編組開展紅藍對抗的基礎。這使得聯演的對抗性更強、信息化程度更高、密切程度更緊。
可以預計,隨著雙方在一體化指揮系統的進一步合作和應用,未來這套系統將可能成為中俄海上“聯防”的有力助手。
外軍偵察的科技反制
演習過程中,雷達、聲吶、通信系統互相配合,各種電磁信息空中穿梭,是外軍進行抵近偵察的“好機會”。
有媒體報道,澳大利亞將動用軍事力量,對中俄海上聯合演習進行偵察監視。而據《悉尼先驅晨報》報道,澳大利亞在南海對中俄的偵察監視,應該會同美軍共同實施。基于美軍先進的偵察手段,他們可能不需要離中俄太近就可以獲得雷達及電子信號等信息。
那么,對付這些偵察行為,一般會采取哪些科技手段進行反制?是否需要對電磁頻譜進行管控?
馬建光指出:“一般而言就是用電子干擾機進行反制,并不需要對電磁頻譜進行管控。但具體采用何種方式,并沒有公開信息透露。”
也有專家認為,我們應該盡量減少電磁頻譜的暴露,同時要對相關電子信息進行“偽裝”,將真正的核心信息隱蔽起來。
總之,這場聯合軍演中,復雜的電磁環境,與外軍的抵近偵察與反偵察的較量,處處充滿著濃濃的“科技味兒”,使這場軍事科技的“盛宴”更具看頭。(記者 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