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是第十八屆中國科協年會的重頭戲。今天下午,軍民融合院士專家座談會在西安舉行,多位相關領域院士專家圍繞軍民融合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建言獻策。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尚勇、陜西省省長胡和平等出席會議并講話。
作為來自民口高校的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莊德直言,軍工科研系統由于其特殊性,相對自成體系,軍工項目集中在少數高校和研究院所里,民口高校參加國防研究的體量與其總體科研實力并不相稱。
他認為,軍工科研體制要有更大的包容性,對接最前沿的科技思想,共同在科學前沿開展工作,為國防建設作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以陜西為例說,軍工項目可以考慮適當吸收外地區的有關單位作為合作單位共同參與。比如在西安造火箭,但有些材料省內做不了,不與生產原料單位相結合,可能會使軍工產業發展受限。
科技成果轉化的時候往往缺少一座“橋梁”,蔣莊德認為“軍轉民”同樣面臨該問題。“技術、資本、市場相結合,把合適的項目放在合適的地方對接,‘橋梁’很重要。”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認為,陜西有很強的教育、科研力量,同時還有很多核相關的企業。以核工業為例,他希望能夠建立核技術產業化基地,形成產業鏈,促進軍民融合。
在軍民融合方面,美國堅持技術軍民兩用,即當國防研究產出一種新技術后,就開始研究如何民用;還有的技術是軍用、民用同時開發。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戰略委員會秘書長吳志堅指出,陜西是軍工大省、科教大省,可以圍繞技術兩用做好文章,打造一批產業集群。這是其他省市所不具備的先天優勢。
目前,陜西全省軍民融合型企事業單位500多家,從業人員30萬人,人才、技術、裝備等綜合實力較強。胡和平表示,軍民經濟成為推動陜西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于未來的發展,他提出五個“強化”:強化產業牽引、強化平臺支撐、強化技術創新、強化人才引用、強化體制機制建設。(記者 陸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