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中原腹地某演習場上,一場紅藍自主對抗激烈上演,眼看“藍軍”機械化步兵反沖擊越打越勇,“紅軍”防線岌岌可危。突然,“紅軍”后方的視線邊際出現了數個模糊的小黑點,未待反應過來,“藍軍”步戰車和步兵分隊的對抗系統便呼呼地冒起了煙。“‘紅軍’直-10武裝直升機群進行超視距火力打擊,裁定目標區域內藍軍兵力全部陣亡!”演習導調員的口令剛落,導演大廳里一片喝彩。
一個武直-10編隊突擊竟能扭轉一場戰斗的結局,武裝直升機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帶著疑問,筆者來到太行山脈邊的陸軍第54集團軍某陸航團,打算深入一線探個究竟。
近距觀察,外部“科幻”內部緊湊
上午8時許,該團武直-10大隊長湯軍帶著筆者來到直升機機場,幾名機務人員將直-10武裝直升機從機庫推出來,狹長帥氣的機身、加裝了防彈玻璃的前后駕艙和直徑達好幾米的旋翼,在陽光的照射下,披著墨綠色復合材料的武直-10科幻感十足,同時帥氣驚艷。
第一次近距離觀察武直-10,筆者好奇地上下打量,突然被機艙前部一個長著“眼睛”不停轉動的球體深深吸引。湯大隊長自豪地介紹道:“這對‘眼睛’可不一般,它其實是一具光電探測慣瞄裝置,在實戰中用于探測敵軍,鎖定目標。超低空飛行時,只要這對‘眼睛’躍過樹梢,直升機便能完成探測、鎖定、消滅的一系列動作,在敵人還未做出反應前就將其消滅。這還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高技術產品呢。”
大隊長介紹說,作為國產中型武裝直升機,其綜合性能卻不輸“阿帕奇”之類的重型武裝直升機:雙側武器掛架上可掛載各型火箭彈、穿甲彈及導彈,每側短翼上還可掛彈數枚,火力比武直-9強了一倍。通過雷達制導系統,它還可實現超視距精準打擊;前后排列的雙人駕艙內,兩名飛行員可分別進行航行、火控的操作,即便一名飛行員在戰斗中負傷,另一名飛行員也可獨立駕駛直升機完成戰斗任務。
登上座艙,湯大隊長將直升機保險帶從腿下、腋下、肩上各個方向給筆者來了個“五花大綁”,將筆者緊緊固定在座艙里。眼前的景象讓筆者驚呆了:座椅前側密密麻麻排列著數百個顏色各異的功能按鍵和儀表,加上操作桿等設備,空間已略顯緊促。以前聽說武直-10飛行員體型要求很嚴格,稍微胖一點都不行,看來真不是吹的。
參觀完,湯隊長帶筆者徑直來到飛行員訓練中心。在訓練中心,筆者看到了一款與戰士佩戴的頭盔不同的火控頭盔,這種淡灰色的火控頭盔十分輕便,透明的目視罩上有清晰的瞄準刻度,通過與飛機上的火控瞄準器相連,飛行員便可實現“看哪兒打哪兒”,只需轉動脖子便能進行瞄準,無論是近距離空中格斗還是遠距離對地攻擊,這樣瞄準大大提升了作戰效能。
模擬駕駛,頭盔耳麥里傳來捷報
戴上火控頭盔,筆者坐上了武直-10模擬訓練器的后艙駕駛座。伴著旋翼的轟鳴聲,直升機很快飛上高空,數分鐘后,位于群山之中的標靶便顯現在眼前。看著越來越近的山頭,筆者握著控制方向的操作桿不由得向左一偏,誰料直升機立馬來了個180度大轉彎。“我來操作直升機,你負責發射導彈”,坐在前艙的黎教員講道:“武直-10的操作系統非常靈敏,操作時動作不能太大。由于你還不太熟練,咱們進行懸停發射,等直升機穩定了,你來瞄準,等我口令點火。”雖說是模擬射擊,但筆者還是非常緊張,心臟砰砰直跳。直升機飛到距離靶標4千米處開始懸停,隨著它漸漸平穩,右手一點點移動發射桿,慢慢將瞄準鏡準心對準靶標。“點火!”隨著一聲口令,筆者立刻按下發射桿上的紅色按鈕,一道白色閃光迅速向前飛去,拖曳著尾跡沖向山谷,導彈發射成功!數秒后,頭盔耳麥里傳來了目標命中的消息。
走下模擬駕駛艙,身上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雖說駕駛直升機不是重體力勞動,但10分鐘高度緊張的飛行模擬體驗還是讓筆者疲憊不堪。踏在堅實的地面上,身上依然存有在空中急轉彎時的晃動感,因為操作發射時的緊張,剛才緊握操縱桿的右手還在不斷抖動。心中不覺地燃起了對飛行員們的無限敬意。
時至今日,我軍的陸航部隊已從建軍初期一個30多人的直升機救護大隊發展到多個大型陸航旅團,走過了從無到有,從運輸型到戰斗型,從依靠進口到自主研發的艱難歷程。隨著直-10型、直-19型系列武裝直升機列裝部隊,人民陸軍更可謂是插上了沖天之翅。在該陸航團飛行訓練中心前,一座雄鷹振翅飛翔的巨大銅制雕塑威武佇立,熠熠生輝,仿佛象征著陸航部隊燦爛的明天。(趙慶利 申冬冬 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