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國航天已經是個“60后”

  ■清飏

  中國人習慣用“花甲”來尊稱60歲的老人。從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到昨日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首飛成功,不知不覺,中國航天已是一位“60后”了。60年一甲子。這代表著一次時間的輪回。這,更意味著一個嶄新的起點。

  回望中國航天60年風雨歷程,那是一部艱難與信念;抉擇與理想的不朽傳奇。60年,我們見證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驚人成就。60年,中國航天工程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飛行,都讓我們無比激動,卻又感慨萬千。

  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記者馮凱旋 攝

  說起中國航天,你會想到什么?

  不知道為何我的腦海里突然想起了一個人,浮現出了一張照片……

  1955年的9月17日,錢學森帶著家人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這意味著錢學森終于結束了長達五年的歸國之路。在輪船的甲板上,錢學森和妻子、孩子們留下了一張合影,照片中,錢學森攬著小女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一刻,他真真實實的感受到了祖國的溫度。

  “我終于回到了日益思念著的祖國,今后要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祖國的建設事業服務。”這是回國后的錢學森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過的一句話。他回國,只為貢獻自己。

  5年的歸國之路,充滿太多的辛酸。早在1950年,剛剛辭去加州理工學院教授職務的錢學森就對美國海軍部副部長丹尼爾·金貝兒說自己和家人即將離開美國。在美國人眼里,錢學森一個人就抵得上五個師的力量,丹尼爾·金貝兒甚至威脅錢學森要他“三思而行”。


  在之后的5年里,錢學森受到了監視甚至拘禁,妻子蔣英說曾經有一段時間他失去了語言的能力,13天就瘦了13磅。然而,這一切并沒有阻止他回國的腳步。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的禮炮聲時時敲打在這個“游子”的心間。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那一聲“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成立了”的莊嚴宣告,更是觸動了錢學森的心靈,使他熱血沸騰。

  我要回到祖國的懷抱!錢學森迫切地告訴自己。

  1956年10月8日,回國后的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擔任首任院長。這一天,中國航天事業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這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建。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辦公樓舊址

  在紀錄片《錢學森與中國航天60年》中,有一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鏡頭中的錢學森已經是位耄耋老人,可他依舊思維敏捷,神采奕奕的講述在中國航天事業創建之初的故事。

  當年,錢學森去東北視察,陳賡會見他的時候問他:“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行不行?”錢學森在后來的回憶中說:“我當時聽完后,其實心里是有一點生氣的。我們中國人怎么就不能搞導彈啦?我們中國人難道比外國人矮一截嗎?外國人能搞的我們也能搞!”就是那一次陳賡和錢學森的會面,讓新中國導彈事業的起跑線浮出水面。

  不得不說,正是一代代航天人像當初錢學森一樣擁有甘于奉獻、攻堅克難,不服輸,不害怕失敗的精神,才有了今天的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60年后,深厚博大的中國航天“三大”精神: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也依然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60年間,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航天取得了如此之多的成就:

  1970年4月24日,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一曲“東方紅”響徹太空,它向世界宣告著中國進入航天時代。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往返太空,成為首位叩訪太空的中國人。

  2007年10月24日,中國首顆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準確入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百年“嫦娥奔月”的神話。

  ……

  猶然記得,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時候,當時上小學三年級的我守在電視機旁見證著那緊張而又神圣的點火發射瞬間?!?0、9、8、7……”電視機里每一次報數,都讓我既緊張又興奮。在看到烈焰噴發,火箭成功載著神舟五號飛船上天的那一刻,我竟高興地鼓起掌來。此時,控制大廳里發出的一句句“正常……”就是對中國航天最好的答復。

  是的,我們已經成功把中國人送入太空了,并且中國航天探索宇宙的成就不僅僅停留于此。以錢學森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航天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么下一步呢?下一步我們是否可以飛的更高,看的更遠呢?

  60年一甲子,從此再出發。

  昨天,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見證著中國航天正在走向一個新紀元。

  這是我國目前起飛規模最大、技術跨度最大、運載能力最大的大型運載火箭,它的運載能力比現役火箭提升了2.5倍以上,并且它已經在國際運載火箭家族中達到一流水準。

  在航天界有這樣一句話:“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睋L征五號運載火箭總體副總師楊虎軍說:“探月工程第三期要進行繞、落、回,對這樣的任務來講的話,它的探測器規模就不能小,比如像我們的空間站的建設,它的單艙規模二十噸級,它不能拆分,所以它必須通過一個大的火箭,把空間站送入軌道,沒有大火箭,這些工程都無法實施……”

  長征五號火箭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載著億萬中國人的夢想騰飛。航天人勇攀天地之梯的接力,從未間斷。長征五號的成功發射成為了中國人邁向更遠太空的“新天梯”。

  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記者馮凱旋 攝

  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正在一步步實施。據報道,等到國際空間站退役的時候,中國將是唯一一個在太空運行空間站的國家。


  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將給一個國家和民族帶來新的希望。當年的“大航海時代”哥倫布探索美洲,發現新大陸。今天的“航天時代”我們必將飛的更高看的更遠。航天,提升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就像錢學森說的一樣:“中國人做什么不行?”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早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

  “你在一個清朗的夏夜,望著繁密的閃閃群星,有一種可望不可即的失望吧,我們真的如此可憐嗎?不,絕不!我們必須征服宇宙”,這是1935年8月錢學森前往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在撰寫題為《火箭》的文章時的描繪。而中國航天事業,正如錢學森的描繪一般一路勇往直前。

  1955年秋的一天,夕陽下,“克利夫蘭總統號”緩緩駛出,載著錢學森和他似箭的歸心,奔向彼岸的祖國。“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錢學森心想。他站在甲板上,背影被夕陽的余暉拉長,風吹起他的衣角。他望向的遠方正是中國航天的未來。

  下一個60年,中國航天會怎樣?

  錢學森說:“我們必須征服宇宙!”

  太空之路,前景廣闊;而中國道路,必會前途燦爛。

  星辰璀璨,灼灼其華

  山河延綿,悠悠其長

  天地間,你圓夢經世飛天的夢想

  幾百年,你深知繾綣寰宇的渴望

  我在時間的剪影中

  聆聽千年嫦娥吟唱

  追憶萬載夸父之殤

  啟航

  不止的鏗鏘

  無限的昂揚!

下一個60年中國航天會怎樣? 81年前,錢學森已給出答案

圖文簡介

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