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博士】
今年適逢珠海航展創辦20周年,飛行表演創我國歷史之最,受到國人的極大關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英國皇家空軍“紅箭”飛行表演隊、俄羅斯空軍“勇士”“雨燕”飛行表演隊的精彩表現,讓人印象深刻。
其實,人類的航空夢想變為現實,迄今僅僅一百多年。回望航空的足跡,與人類的三次工業革命密切交織和互動。
18世紀70年代,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標志的蒸汽機出現,它被成功用于船舶和火車,大大擴展了人類在二維世界活動的范圍。不安分的人,還想把這“萬能的原始動力”用于飛天,因自身太重和提供動力不足,失敗了;但1843年英國漢森的“空中蒸汽車”的設計與試驗,昭示了人類的飛翔時代已不遠。
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電力的大規模使用的同時,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正是內燃機的發明,成就了1903年萊特兄弟的人類第一次有動力飛行,打開了人類在三維世界活動的空間。
伴隨第二次工業革命大約80年的全部征程,航空從活塞時代,步入噴氣時代;飛機越飛越快,地球“越來越小”。航空的飛速發展,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華彩樂章;這個最重要的工業發明及其背后的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人類開啟了第三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給航空器插上了信息之翼,動力、控制等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推動航空跨進空天一體、高超聲速和無人化的新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空中力量強大的美國,取代了以航海艦隊稱霸的大英帝國;而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初起之時,更乘勢完成了航空產業擴張,成了當今世界唯一的航空超強國,美國一國的航空銷售額就占到世界航空銷售額的一半以上。所以,對于現代大國而言,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航空強,國必強;航空弱,則國必弱。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航空業飛速發展,打下了體系化的基礎,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但過去,我國錯過了民用飛機和發動機發展的歷史機遇,今天航空產業還處于世界航空第二梯隊,無論是規模、產值,還是銷售額等。
現代航空是一個恢宏偉大的大事業,包括航空工業、民用航空、軍事航空、航空科研與教育。21世紀——現代航空業的第二個百年,應該成為我們中國人的航空世紀,這既是建成航空強國的進程,也是復興民族、建設現代化強大國家的歷史責任,這就需要全社會都來參與航空。
航空本質上是創新的事業,航空文化是創新文化、探索文化。航空文化的核心是國民航空意識——仰望星空,探索航空奧秘,發掘空間財富;航空文化的基礎是航空科技素養——擁抱藍天,普及航空知識,熱愛航空事業。只要全社會都來參與和培育航空文化,我們的航空強國夢一定會實現。
(作者系我國航空科普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