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軍隊之基是士兵,士兵之基在新訓。新兵入伍訓練,是部隊戰斗力建設的“最初一公里”。新訓質量如何,新戰友在“兵之初”能否扎下根、邁開步,又好又快地成長,不僅會影響到他們今后的軍旅生涯,更會影響部隊的戰斗力基礎。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從源頭看,我們必須解決好“新兵怎么練”這一關鍵問題。初入軍營,新戰士處于“起跑”階段,既要防止“拔苗助長”,又要防止“裹足不前”。如何將這些“軍營新生代”盡快鍛造成合格一兵?今天的新兵入伍訓練有哪些新變化、新問題?帶著諸多思考,我們組織記者深入部隊一線采訪調查。從今天起,本版推出“新訓新看點·記者手記”,敬請關注。

  該基地新兵進行滅火訓練。 丁榮攝

   從“新兵訓練”向“水兵訓練”轉變,東海艦隊某訓練基地探索推行“艦艇化”新訓管理模式——

   兵艙戰位為新戰友“染色”

   “丁零、丁零……”一陣清脆的鈴音信號響起,正在學習條令條例的東海艦隊某訓練基地學兵八隊的新兵們迅速跑出學習室,到訓練場上集合。

   不用班長吹哨、沒有集合口令,光聽一陣鈴聲,新兵如何知道要去干什么?

  面對記者的疑惑,組織訓練的學兵八隊隊長蔣澤介紹,鈴音信號是海軍艦艇部隊特有的指令方式,由于艦艇封閉性較強、艙室設置復雜,長短不同的鈴音信號可以準確快速地傳遞各種指令。

  走在新兵營里,除了不時響起的鈴音,模擬艦艇結構設計的營區環境也讓人眼前一亮。樓前擺放著艦艇舷梯,操場被粉刷成飛行甲板的樣子,艦艇上才有的值更臺守衛在“甲板”上……

  新兵營為何“變臉”?該基地訓練部領導告訴記者,以往新兵訓練主要是遵從以隊列訓練、體能訓練和條令條例學習為主的傳統模式,部分新兵上艦后對艦艇鈴音信號、艦員行動規則和崗位技能掌握不熟練,影響了部隊基礎訓練水平。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該基地探索推行“一隊一艦”新訓模式,把每個學兵隊作為一艘“艦艇”,實行艦艇化管理,按照《艦艇條令》要求統一配置器材、設置內務,并設立“艦值日”“更位長”“武裝更”等艦艇特有的值班崗位,讓新兵提前熟悉艦艇工作生活。

  踏上舷梯,走進學兵十隊“溫州艦”,墻上懸掛著《艦員崗位部署表》等圖表,門上張貼著艦艇特有的“警”“令”“閉”“險”等禁令標識,床沿印著每個新兵的崗位和戰斗號碼。新兵吳文俊指著自己的戰斗號碼告訴記者,他是2號職手,訓練時,班長每次都按照艦上叫法喊“2號”,一開始他有些反應不過來,現在習慣了,聽到別人喊自己名字反而有些不適應。

  這時,一陣急促的鈴聲傳來,艦值日拉響了戰斗警報。“飛行甲板中彈起火,損管隊迅速前往滅火!”“溫州艦”的新兵們攜帶裝備迅速趕赴飛行甲板,剛剛滅火完畢,又接到前往兵艙堵漏排水的命令。

   “如果把剛入營的新兵比作一張白紙,新訓就是要為他‘染色’,這種色就應該是標準的海軍藍。”該基地領導告訴記者,推行艦艇化管理模式不僅是稱呼和氛圍上的轉變,更深的用意是讓新兵適應海軍艦艇上的生活習性,習慣艦艇部署操演,掌握值更值勤方法,“說得簡單點,是從‘新兵訓練’向‘水兵訓練’的轉變。”

   從新兵到水兵,還有哪些習慣需要改變?

  記者注意到,無論是日常行進還是組織操演,所有新兵一律靠通道右側行進。蔣澤介紹,艦艇通道相對狹窄,統一靠右側行進便于官兵快速進入戰斗崗位、處置突發情況,避免不必要的擁擠碰撞。不僅如此,在上下樓梯時,他們還要求每名新兵必須握住扶手,原因也很簡單,艦艇在海上比較顛簸,不握緊扶手容易發生磕碰甚至摔傷。

  又是一陣鈴音響起,新兵們再次從一個個兵艙里快速跑向戰位。雖然他們的操作還略顯生疏,但記者相信,假以時日,他們一定能成長為駕馭戰艦劈波斬浪的合格水兵。(記者 劉亞迅 通訊員 陳鵬鵬)

   (《解放軍報》2016年11月16日 04版)

海軍新兵新訓:艦艇“搬”到陸上,一隊一艦

圖文簡介

從“新兵訓練”向“水兵訓練”轉變,東海艦隊某訓練基地探索推行“艦艇化”新訓管理模式—— 走在新兵營里,除了不時響起的鈴音,模擬艦艇結構設計的營區環境也讓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