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武
制作:光明網軍事科技前沿
出品:科普中國
人們常說“20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但隨著人類導彈技術不斷的發展,曾經叱咤海洋的各類大型艦艇也遇到了各種難解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構建“水面導彈系統”以做真正的有效防御。
眾所周知,確保生存是戰斗的根本。美國為了確立海上霸權,構建了數個有針對性的系統,并在1969年12月改名為空中預警與地面整合系統(Advanced Electronic Guidance Information System/Airborne Early-warning Ground Integrated System),英文縮寫剛好是希臘神話中宙斯之盾(AEGIS),所以也譯為“宙斯盾”系統。
圖為“宙斯盾”級戰艦進行垂發導彈齊射
時至今日,全球各國已有大量的“宙斯盾”級艦艇服役,如周邊日本和韓國,則分別擁有六艘和三艘“宙斯盾”驅逐艦。在不遠的未來,日本將建造的兩艘驅逐艦和韓國也將新建三艘KDX-Ⅲ“世宗大王”級驅逐艦均具備“宙斯盾”彈道導彈防御能力。可以說,在未來50年內,“宙斯盾”依然是以美軍為首的西方國家主要艦載防空系統。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宙斯盾”系統的產生有它的必然性。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前蘇聯的導彈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數個裝備反艦導彈的大型水面艦艇,對美國海軍構成了巨大威脅。而想要成功的防御來襲導彈,首先是對于多目標的追蹤和威脅分析能力,尤其是在面對復雜地形或者是電磁干擾環境下持續作業的能力——傳統的機械轉雷達因為資料更新率的關系,對于低空或者是高速的目標在偵測與處理上有諸多的缺點——而在越戰時期開始引入數位電腦協助的自動化作戰系統的經驗,讓美國海軍對于利用電腦增強對多目標追蹤管制與情報掌握能力愈來愈有信心,這也構成了“宙斯盾”體系的基礎。
在雷達系統發展方向明確后,第二個難題便是如何是面對大量空中目標,尤其是高速反艦導彈來自多方向的可攔截數量。在經過數次試驗后,美國軍方決定將所有的偵測、指揮、控制和作戰系統全部整合在一起,不再讓各別系統下的管制臺與作業人員各自為政,這也既整合了各個平臺的能力,又大幅度的縮短了對來襲導彈的反應時間。由此,“宙斯盾”的發展方向就此確定。
美國海軍“宙斯盾”戰艦發射“標準-3”攔截導彈
現如今,“宙斯盾”作戰系統的核心由5大系統組成:SPY-1相控陣雷達系統、MK1指揮決策系統、MK1顯示系統、MK1武器控制系統、MK1戰備檢測系統。此外還有MK29作戰訓練系統、AN/SRS-1戰斗測向系統。由此可見,它不僅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架構,更是高度數字化的平臺整合。在這個基礎上,系統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具備了數個架構的分支。“宙斯盾”作戰系統一共有多種不同的架構,稱為“BaseLine”(基線)。這些架構是以前一代架構為基礎改良或者是增加新的裝備,部分基線架構僅安裝在巡洋艦(CG 47級)或是驅逐艦(DDG 51級)上。這也細分的架構,對不同型號的新舊戰艦有了精確的性能提升,不斷的細分化,也是“宙斯盾”系統得以長久服役的重要原因。
隨著世界各國海軍的不斷發展,服役已幾十年的“宙斯盾”系統也將面臨退役的一天。但是在不遠的將來,它依然是美軍和西方國家主要的海上作戰技術平臺,新一代“宙斯盾”基線9一體化防空反導系統也將被日韓軍方采購。它裝有美海軍最先進的SPY-1多功能雷達,與MK41垂直發射系統及導彈配合使用,這一系列的升級,讓這位來自希臘神話的“宙斯盾”,老當益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