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艦,有這樣一個老兵群體:他們平均服役20年,完成450多次重大任務;他們親歷我首艘航母從“船能動”到“機上艦”的每一次突破,創造海軍接艦史上多個“第一”;他們中4人榮立過二等功,20多人次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
他們是海軍遼寧艦高級士官群體,被贊譽為“航母龍骨”。
把航母當家
一次,遼寧艦執行海上任務。傍晚,長期待在底層機艙的劉德波難得有空到甲板上觀賞夕陽,無意中發現煙囪里冒白煙,他覺得不對勁,立即趕到機艙查看,和戰友一起處理了問題。像劉德波一樣,高級士官群體把航母當家,時刻守護著它。
遼寧艦高級士官群體把戰友當兄弟,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為了幫助戰士訓練,電工區隊長王丕軍根據20多年的經驗,梳理出電氣設備常見故障和解決辦法,并設計出電工綜合試驗臺。在該設備的幫助下,電工兵組訓更加便捷,資格認證周期大大縮短。在高級士官群體的幫帶下,一批又一批年輕戰士成為骨干,全艦70%以上的年輕士官都是他們的徒弟。
繪制上萬份圖紙
20多層高樓般的甲板,3600多個艙室,迷宮一樣的通道,兩萬多臺套裝備,上萬公里長的管路……那年冬天,精心選拔出來的老兵們站在航母面前,心里五味雜陳。“不要說摸裝備,剛到航母時我連路都不會走,每天上艦都迷路。”航母空調區隊長阮萬林說。
當時遼寧艦處于施工狀態,通風、照明沒有安裝完畢,艦上彌漫著刺鼻的氣味。為了摸清艦體結構和裝備系統,士官們每天要戴上頭盔和呼吸器,打著手電,鉆艙底、摸管路。一遍遍摸排下來,他們人均磕壞十幾頂安全帽、用掉幾十個防塵口罩。為了準確測量航母艙室結構,航空油料區隊長王春輝對全艦油艙進行逐一測量。1個月后,王春輝以人工實測精確數據制作出航煤艙群精準模型,填補了空白。
建立航母管理體系
在遼寧艦,有一把扳手很有名。從沒學過機械制圖的翟國成看到戰士使用扳手開啟供給蓋時不慎將手劃傷,便下決心改進扳手。他通宵達旦查閱資料,反復琢磨修改,最終設計出符合實際操作需求的新式扳手,并注冊個人專利。這把扳手被命名為“翟國成扳手”。目前,翟國成已經擁有3項發明專利、10余項研究成果。
高級士官群體中,像王丕軍、翟國成這樣敢于探索創新的還有很多。在他們的帶動下,全艦官兵主動想、大膽干,研究建立“6S”航母管理體系,制定了一整套艦載機保障流程規范。入列不到兩個月,遼寧艦就成功實現殲-15艦載戰斗機首次阻攔著艦和滑躍起飛,不到3年就形成航母艦載機綜合保障能力。
(光明日報記者 劉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