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2日23時2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鏈一號04星送入太空。杜財攝
央廣網西昌11月23日消息(徐鳳佳李鵬)今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風雨兼程也走過了不惑之年。在40多年的建設歷程中,西昌航天人不斷刷新著中國航天新高度。22號,伴隨著“天鏈一號04星”的順利升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為我國首個發射次數過百的航天發射中心,樹起了一座永載史冊的航天豐碑。近日,記者走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去探尋最美航天人的故事。
彝海結盟地與航天發射場:川西小城的兩張名片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總部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城內,而發射場位于冕寧縣沙壩鎮附近的深山中。大多數人對于冕寧這個小縣的熟悉,是因為長征途中,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在這里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
如今,再現這歷史一幕的大型雕塑,與發射架一起,成了大涼山最重要的兩處標志。
測控操作演練。(資料圖)
仰望星空鑄豐碑
“天是羅帳地是床,安寧河畔扎營房,三塊石頭架口鍋,野菜鹽巴下干糧”。
這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第一批建設者工作生活的真實寫照。1970年,黨中央一聲令下,一支神秘大軍從西北大漠出發,悄然走進四川大涼山的深山峽谷,在雜草叢生、礫石遍地的山溝,歷經數年,建起了我國第一個完全獨立自主建設的航天發射場。
當記者站在高高的發射塔架下,無不萌生出強烈的自豪感,被中國航天人的辛苦付出和科技的巨大力量而震撼。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王澤民告訴記者,限于當時的時代背景,發射場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通信條件落后。在這種情況下,老一代航天人不畏艱難,無私奉獻,勝利完成了第一枚三級低溫液體火箭的發射,為了保證任務的順利進行,每一根通信的電線桿下都有一個民兵護線,非常的感人。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這里已經建設成立了設施設備一流,組織體系科學,質量管控國際接軌,人才隊伍一流的航天發射場。發射能力和技術水平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氮氧生產。(資料圖)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N+”個第一
46年的風雨兼程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創造了很多個第一。1986年2月1號,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實用通信衛星,結束了中國人只能租用外國衛星看電視、聽廣播的歷史;1990年4月7號,成功發射我國承攬的首顆國際商務衛星“亞洲一號”,中國航天從西昌走向世界。2000年10月31號,成功發射我國首顆“北斗”導航衛星;2007年10月24號,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計劃部主任鄧洪勤告訴記者,近年來,中心經歷了三星三箭同時在場測試,首次成功發射遠征一號上面級火箭,實戰應用網絡信息系統國產自主可控一體化綜合指揮顯示系統,創下了142天圓滿完成9次發射的超高密度新紀錄。六次組網發射推動北斗導航向全球系統進軍,三次愛心發射服務“一帶一路”,一舉奪得中國航天“十二五”完美收官和“十三五”開門紅,取得了1997年以來全戰全勝的輝煌業績。
火箭轉場。(資料圖)
航天發射是高風險的事業,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甚至要付出慘痛的代價。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也走過了一段失敗艱難的崢嶸歲月。上世紀90年代初的航天發射失利,并沒有使堅強的西昌航天人消極沉淪。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副總工程師毛萬標告訴記者,正是從那個時候起,“質量就是生命,靶場就是戰場”的觀念融入到了每一個航天人的血液中。
中心叫響了“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系民族尊嚴”的口號,創造性的推行主任工程師、系統工程師、“雙崗”、“四檢查”制度和“五按”工作標準,率先在我國航天發射場建立并通過國軍標質量體系認證,全過程進行質量控制,做到“我的崗位我做主,我的崗位請放心。”
氣象測試。(資料圖)
“一百分”博士的新“長征”
航天發射是萬人一桿槍的事業,每一次衛星發射都離不開各系統、各協作單位。對于技術部二室工程師何益百來說,每一次的航天發射,都是從產品卸車開始的。火箭剛進場的時候,都是一級、二級、助推分解開來的,需要從火車上用吊車橫著吊下來,然后轉入測試間。卸車的過程看似簡單,但是何益百做的很認真,拿著小本記錄每次吊裝的時間,和連隊的同志一起趴在地上看火箭落到車上的位置是否嚴絲合縫,這一件很繁瑣的事,這個80后博士生老老實實的重復一遍又一遍。
火箭卸車,看似平凡的工作,由于直接關系到火箭產品的安全,容不得任何閃失。為了提升卸車工作的可靠性,行吊機構也在不斷進行著升級更新。技術的日新月異背后,是老一輩航天工作者一以貫之的認真細致、一絲不茍,這也是他博士畢業來到工作崗位后感受最深的一點。他認為,開闊的視野是他的優勢,但只有帶著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才能利用自身所學,更好地服務于航天事業。
火箭騰飛的背后,是成百上千部門,成千上萬工作人員的犧牲奉獻。一代代航天人不計得失干驚天動地事、不求名利做隱姓埋名人,他們是航天事業薪火相傳的支撐。46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共有兩個集體、3名同志榮獲榮譽稱號,6個集體、9名同志榮立一等功,還有黃興文、潘先勇、王京輝等30名同志為航天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正是有了這樣一群可愛、可敬的人,航天事業才能夠接續推進、經久不息、永葆輝煌。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王澤民告訴記者,中心將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牢記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希望重托,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努力建設過硬發射中心。在實現中國夢、航天夢的偉大征程中,在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的偉大跨越中,續寫中國航天人新的更大輝煌。
火箭箭體監測。(資料圖)
全國全軍典型車著明參加試驗任務。(資料圖)
設備吊裝。(資料圖)
1990年4月7日21時29分,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托舉亞洲一號衛星,在基地第3發射工位點火升空。(資料圖)
建設初期火箭測試廠房。(資料圖)
上世紀80年代末,為適應發射國內外大容量、大功率、長壽命衛星的需要,二號工位建成。(資料圖)
建設初期:一聲令下,戰士們脫去棉衣,扛起草袋,沖向刺骨的河水,冒著嚴寒挖掘橋基。(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