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士兵的舞臺有多大?
當兵6年,3次走出國門——南部戰區陸軍某工兵團橋梁連中士萬信龍用實力照亮了屬于一名士兵的世界舞臺。
2013年,文萊,“東盟10+8”聯合演習。當兵第3年的萬信龍第一次出國。
演習前的訓練中,險情突然發生——橋腳下陷,橋面傾斜!雖然沒有造成更大損失,但接下來的狀況似乎更糟——演習第二天就要開始,裝備還“趴窩”在河里!
必須盡快把裝備搶救出來!官兵們焦急萬分。一邊是湍急的河流,十分危險;一邊要分解零件,需要極大的耐心。再加上深水作業視線不良,即便是老兵也不敢輕易拍著胸脯去“啃”這塊“骨頭”。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太陽快落山了。年輕的萬信龍拿根繩子往身上一系,當即跳進河里,“情況不對就拉我上來。”拆部件、卸油管,他在水下泡了近4個小時,竟“庖丁解牛”般將部件憑著手感迅速分解開來。
“這名戰士是誰?不簡單!”現場領導和戰友為之一震。橋“獲救”了,演習順利進行,萬信龍從此聲名鵲起。
事實上,熟悉萬信龍的戰友們都知道,眼前這個跑贏了時間的3年兵,早就開始了和時間的“耐力賽”。
剛入伍時,只有中專文化的萬信龍接觸橋梁裝備,覺得眼前這個龐然大物“從頭到腳都是謎”。為了征服這個“龐然大物”,萬信龍不厭其煩地請教排長和老班長,寫訓練筆記。平日里大型橋梁裝備不能隨時動用,他就利用車場日維護保養裝備時,一頭扎進橋梁裝備里一個個摸零件,追著廠家技術人員問這問那。“有時候把大家問煩了,都躲著我走。”萬信龍笑著說。
那一年,他以滿分的成績從上等兵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名架橋手。架橋操作各個崗位輪遍了、精通了才能當上指揮員,別人要用兩三年而他僅用了一年多,成了該團最年輕的指揮員。
2015年夏天,萬信龍當兵第5年。出征俄羅斯“安全路線”國際軍事比賽,他和戰友們以7分多鐘的成績奪得架橋班組第一名。
凱旋回國,萬信龍認真總結比賽經驗,琢磨改進訓練方法。他告訴戰友:“一次成功不代表次次成功。”
今年8月,萬信龍和戰友們再次踏上俄羅斯賽場。果然不出萬信龍所料,這一次,俄軍士兵以6分56秒的成績優于去年我方的成績。
輪到萬信龍他們上場了。軍旗獵獵,秒表上的數字飛快跳動。橋梁到達對岸那一刻,賽場上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萬信龍和他的戰友們以5分33秒的成績蟬聯第一。
“生逢這個偉大時代,是一名士兵的幸運。”在回國的報告會上,萬信龍的話擲地有聲:“我們的舞臺在世界。唯有錘煉過硬本領,才能在這個舞臺上不辜負祖國的重托!”(朱建海 何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