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5日至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索契召開系列會議。普京在會上高度肯定了近兩年來俄國防工業綜合體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武器進口替代計劃所取得的成績。普京的講話提出了一個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即大國如何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

  如果說,自主是大國武器裝備發展的目標,那么創新則是武器裝備發展的手段。俄軍裝備發展的坎坷經歷反復證明,自主創新是“王道”。2008年左右,俄軍考慮到武器裝備研發周期長、投入大,曾一度想通過直接進口西方國家武器加快實現裝備現代化。于是,他們開始購買以色列的無人機和一系列電子設備,德國的成套作戰模擬訓練中心,法國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在一切看似順利之時,克里米亞危機爆發,這些國家紛紛中止了與俄羅斯的合同。即使德國“金屬”公司已將成套作戰模擬訓練中心完成了95%,即使法國因違約要付出30億美元賠償,俄羅斯都無法得到這些裝備。

  痛定思痛,面對西方國家制裁和合同方違約,普京推出了武器進口替代計劃,即丟掉幻想,放棄對他國的依賴,完全通過自主創新來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為此,普京親自擔任軍事工業委員會主席,以加強對國防工業部門的領導,同時從法規制度、運行機制等方面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確保按計劃落實武器裝備生產進度。對于難度最大也最重要的創新問題,普京則從源頭加以解決。首先在國防部層面設立專門負責科研創新的國防部副部長一職,領導一系列科研創新機構;其次,深入挖掘年輕人的創新潛力,利用科學連機制將有創新思維的大學生集中到部隊;同時,利用國際軍事技術論壇、國防部創新日等活動,進一步發動全民的創新智慧。

  事實證明,武器進口替代計劃效果顯著。2015年10月,俄軍從里海發射了自主研制、剛剛列裝的“口徑-NK”巡航導彈,成功擊中了1500多公里以外敘利亞境內的目標。其實,與其說是武器進口替代計劃的成功,不如說再次證明了“自主創新是大國武器裝備發展必由之路”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大國在發展軟實力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進程中,必須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而對手所擔心的也正是這種自主創新能力。正如俄羅斯的武器進口替代計劃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西方制裁一樣,多年以來,中國堅定地走自己的武器裝備發展之路,研發并列裝了一系列不遜于西方的裝備,有效提升了部隊戰斗力。需要強調的是,自主不等于自我封閉,我們需要借鑒相關國家的有益經驗,讓創新之路走得更加堅定扎實。

  (作者:李抒音 單位:軍事科學院)

自主創新是“王道”

圖文簡介

2016年11月15日至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索契召開系列會議。痛定思痛,面對西方國家制裁和合同方違約,普京推出了武器進口替代計劃,即丟掉幻想,放棄對他國的依賴,完全通過自主創新來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