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一項清理太空及地球軌道垃圾的試驗性任務宣告失敗。其核心方案是,利用磁場中有電流經過會使物體產生運動的原理,通過一條700米長的電線,給高速飛行的太空垃圾通電,使其減速后墜落于大氣層燃燒殆盡。但“鸛”6號機在向太空拋出纜繩的環節中失敗,實驗被迫中斷。“鸛”6號機在結束所有預定動作后,于日本時間6日凌晨進入大氣層焚毀。

  目前在軌的航天器,包括大量“太空垃圾”(資料圖片)

  太空垃圾,“行走的殺手”

  太空垃圾,又稱軌道碎片,主要指宇宙空間中除正在工作著的航天器以外的人造物體。它的來源非常廣泛,如“退休”的衛星;報廢的火箭助推器;宇航員作業時留下的航天服、工具鏟、老虎鉗、相機、牙刷;航天器漏出的固體、液體,以及航天器碰撞過程中產生的碎片,等等。

  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ODPO統計,截止到2016年10月4日,地球近地軌道范圍內共有被監測的人造天體17817個,而最近的三個月就增長了88個,碎片增長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這導致地球看上去就像被垃圾場包圍了一樣。

  “垃圾場”的后果,是一系列太空事故及潛在威脅。

  1983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與一塊直徑0.2毫米的涂料碎片相撞,導致舷窗被損,只得提前返回地球。

  1986年,“阿麗亞娜號”火箭進入軌道后不久便發生爆炸,形成了564塊10厘米大小的殘骸和2300塊小碎片。這些密集的“彈丸”,后來直接造成兩顆日本衛星失靈。

  2009年,美國銥星33通信衛星與俄羅斯廢棄多年的宇宙2251號相撞,兩顆衛星 “粉身碎骨”。

  2013年5月,厄瓜多爾唯一一枚衛星在升空后不足一個月,就與太空中火箭殘骸相撞失靈。

  數據顯示,為了規避太空事故,國際空間站平均每年進行規避飛行14次,每次規避飛行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需要動員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強監測和預警工作,航天員必須暫停工作和試驗項目躲進對接的載人飛船內,并且空間站機動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

  除外太空外,人類的生活也受到了太空垃圾的影響。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研究員都亨在此前的采訪中表示,“由于地球外層大氣的減速作用,每年都會有一部分太空碎片落入地球大氣層。只是大部分都在墜落的過程中燒毀了,所以人們沒有發覺。”

  1965年,美國宇航員愛德華遺失的手套,以時速近2.8萬千米的速度在太空飛行。幸運的是,這只殺傷力大的手套,最終在大氣層被燒毀。

  2007年,國際空間站宇航員安德森在太空行走期間,將一個635千克重的有毒氨水罐拋入太空。16個月后,這個電冰箱大小的太空垃圾墜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的茫茫大海,沒有擊中過往船只。

  太空垃圾殺傷力有多大?科學家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直徑1cm的鋁球以10公里每秒的速度撞擊所產生的能量與地面上速度為120公里每秒的小汽車撞擊相當。一塊微小的油漆斑點,在太空高速環境下撞擊衛星,就可能引爆一場航天大國間的外交甚至軍事沖突。10厘米的碎片碰撞將徹底摧毀一顆航天器。而目前太空中,最大的碎片體積可與一輛公共汽車相當。

  清理行動,技術剛剛起步

  太空垃圾隱患巨大已成為共識,各國都在開展試驗和行動。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鄭永春告訴記者,“目前,在空間碎片處理方面,主要是通過對碎片施加外力,降低軌道,使其進入地球大氣層燒毀,但這種處理方式的技術要求高,費用也很高,且效率低。所以目前的策略,一方面是盡可能減少空間碎片的產生,比如要求衛星達到壽命后主動降低軌道進入地球大氣層銷毀,另一方面是加強航天器本身對空間碎片的規避和防護。”

  美國提出了太空碎片清除系統,通過把大氣氣體脈沖發射到目標碎片必經路線上,增加太空垃圾的摩擦力,令其下降墜落到地球大氣層里。

  澳大利亞嘗試用激光處理垃圾。都亨介紹,激光處理主要是利用激光推動空間碎片,使其偏離軌道,或減速,最終跌入大氣層。

  2016年6月,中國在長征七號的首次發射任務中,搭載“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遨龍一號”裝載了一臺機械臂,模擬抓取廢棄衛星和太空碎片,并具有將它們帶到大氣層燒毀的能力。

  瑞士航天中心正在研發一種超快仿生手臂。按照該計劃,把這種特制的機械手臂安裝在衛星上,捕捉并回收航天器碎片,最后帶著它們一起沖入大氣層焚燒殆盡。這種機械手臂的特點是“超快”:能在0.05秒內抓住各種不規則形狀的拋擲物。這種太空垃圾清掃衛星預計需要3至5年時間達到實用水平,首顆衛星的研發及發射費用共計約1000萬瑞士法郎(約合1092萬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上面提到的推移離軌、捕獲離軌等各項清理技術都仍在起步和試驗階段,到底哪些方法能夠奏效,還需更多實踐和時間。

  技術之外,還需規則

  現行的技術手段不能及時、有效地清理垃圾是當前現實。要真正解決太空垃圾難題,技術手段之外,還需規則。

  太空垃圾劇增的背后是各國對太空空間位置的爭奪。空間的軌道位置,尤其是地球同步靜止軌道,其實是非常有限的。航天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健表示,合理有效分配太空位置需要國際合作,按需求和可能優化,也有必要考慮如何用好當前看來“不太好的軌道位置”,開源節流。

  鄭永春分析認為,“處理太空垃圾主要問題還是監測和回收,現在大型碎片可以監測起來,但數量更多的小型碎片還沒有很好地監測,所以還需要全球聯手、國際合作,發揮各國優勢,建立空間碎片監測和數據共享系統。”

  為解決太空垃圾難題,目前國際組織訂立了幾項原則。包括:飛行器壽終正寢后,有能力離軌即離開有用軌道,到沒用的地方去;對已編號的全部碎片,要進行全程跟蹤,目的是讓航天飛機、空間站、衛星對較大碎片進行避讓;在飛行器設計的時候,應考慮如何針對小碎片碰撞進行有效防護等問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現有的原則仍面臨許多問題。有聲音認為,有能力移除空間碎片的國家,就有可能摘除別國的航天器,從而威脅太空安全秩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太空垃圾的清理。

  目前,世界各國對太空垃圾當道的空間現狀多有認識,各項清理工作和嘗試已經開展,但毫無疑問的是,清理探索還只是剛剛開始,人類還有一系列的技術及規則難題需解決。(光明網記者宋雅娟)

  (部分資料引自中國科普博覽、新華社)

日“清掃行動”失敗 太空垃圾清理有多難

圖文簡介

但“鸛”6號機在向太空拋出纜繩的環節中失敗,實驗被迫中斷。“鸛”6號機在結束所有預定動作后,于日本時間6日凌晨進入大氣層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