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湄公河行動》海報

  在讓軍事迷大呼過癮的電影《湄公河行動》中,由M16步槍發展而來的M4突擊步槍在平頂型機匣上方加裝了一款特殊的瞄準裝置,這就是ACOG氚光瞄準鏡。ACOG瞄準鏡全稱為Advanced Combat Optical Gunsight(先進戰斗光學瞄準鏡),是美國自1987年開始研制的一款可供晝夜環境使用的新型瞄準鏡。相比于主要在白天“耀武揚威”的白光瞄準鏡,ACOG瞄準鏡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光纖和氚光混合照明模式,在微光環境下可憑借氚光光源提供瞄準照明,目前已經被美軍特種部隊廣泛采用,堪稱現代戰場“千里眼”的練成術。

  自從人們從冷兵器時代大步跨越到熱兵器時代以來,對各類武器裝備的瞄準精度追求就永無止境。不幸的是,渴望在戰場上一擊斃敵的人類,其實是個戰場“近視眼”。理論上,人眼的分辨能力極限可以達到18至20角秒,但受限于感光細胞的分布和生理結構缺陷,即使是視力最佳的人在人眼敏感且照明充足的情況下,分辨能力也只能達到1角分。也就是說,在100米范圍內,絕大多數人都不能分辨長度小于8到13厘米的物體,更別提敵人趁著拂曉和黃昏等光線昏暗條件刻意進行了偽裝。因此,當目標距離在100米范圍時,射手都是通過目標的整體輪廓來間接把握大致的瞄準點,擁有戰場“千里眼”的神槍手真的是靠感覺“蒙上去”的。要想實現100米距離以外的精確瞄準射擊,非得請出瞄準鏡這一“視力矯正器”提供足夠清晰的放大視野和精確分劃才能實現。

  因而,自16世紀以來,人們就曾嘗試過在槍托上固定眼鏡鏡片組裝成瞄準鏡。到19世紀初,已經出現了火器上安裝望遠鏡式瞄準鏡的文字記載。1848年,美國人摩根詹姆斯設計出一種與槍管同樣長度的管形瞄準裝置,并在裝置上安裝了玻璃透鏡和2條用于瞄準的十字線,以此“鼻祖”為基礎發展而來的瞄準裝置在美國內戰中得到了應用。真正具有實用價值的瞄準鏡當屬德國卡爾蔡司于1904研制的瞄準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顯身手。此后,瞄準鏡逐漸發展成熟,目前已形成主要在白天使用的白光瞄準鏡和加裝夜視裝置、可在夜間瞄準使用的夜視瞄準鏡兩大類。


  氚光瞄準

  其中,氚光瞄準鏡當屬“千里眼”家族的翹楚。為充分解決夜間微光環境下無法瞄準的問題,匠心獨具的氚光和光纖混合照明模式應用而生。氚光是一種持續自發光的放射性物質,利用氚光管中的氚氣體和磷粒子被密封的微小玻璃腔內“同臺競技”,氚元素放射出β射線就會與磷粒子接觸轉換成為可見光源。這時只要將玻璃腔分別安裝在瞄準具的瞄準點上,就能照亮瞄準分劃,從而為夜間精度射擊“仙人指路”。同時,光纖照明的作用主要是在白光環境下盡可能多地為瞄準提供輔助自然光源。使用氚光瞄準鏡的一大好處就在于,“兢兢業業”發光的氚光半衰期長達12年之久,在不需要使用電池的情況下就可長期使用。

  可不要小瞧了被氚光持續照亮的瞄準分劃。在凌晨或黃昏等微光環境下,即使我們可以通過白光瞄準鏡看到目標,但由于不能快速看清瞄準鏡里的瞄準分劃,依舊看不到瞄準點無法快速瞄準射擊。因而在微光環境下,尤其需要照亮瞄準分劃實現快速準確瞄準。其中,十字瞄準線是瞄準鏡中最為普遍的分劃方式,在早期瞄準鏡中就已經出現。氚光瞄準鏡就是牢牢抓住了瞄準分劃這個瞄準射擊的“牛鼻子”,不僅分劃粗壯明顯,還別出心裁利用自然光和內置氚光源進行了主動照明,因而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始終緊緊抓住射手的視覺注意力。相比于早期在瞄準鏡上安裝一塊電池供電、體積龐大的光源來說,氚光瞄準鏡體積小巧、攜帶方便,經久耐用、穩定性好,因而具備了巨大的發展和應用前景。


  ACOG光學瞄準鏡裝置

  目前,發展最為成熟的氚光瞄準鏡,當屬為美國先進戰斗步槍ACR計劃研制的ACOG先進戰斗光學瞄準鏡。ACOG瞄準鏡的瞄準分劃采用獲得專利授權的自然光和氚光雙照明系統,由光纖采光系統采集的自然光和自帶的氚光光源通過分劃板形成瞄準標記,再反射到射手眼中,可實現1-6倍的放大倍率。戰場“千里眼”練成術就這樣靠著氚光瞄準鏡完成了。同時,為協調射手的左右眼視野,ACOG瞄準鏡還設計了BAC自動變倍功能,當武器在快速運動過程中,瞄準鏡的倍率將自動調節為1倍,而當武器停止運動或緩慢運動時,瞄準鏡又會自動恢復為原有的放大倍數。使用了BAC功能的ACOG瞄準鏡可確保射手通過裸眼取得清晰全景圖像的同時,瞄準眼依舊能清晰看到瞄準點的影像,射手的大腦因而可迅速在兩個已取得的影像間進行組合切換。可以說,ACOG瞄準鏡極大的降低了射手雙眼瞄準的難度,將原本需要數天才能基本掌握的要領變得在一天內就可以熟練掌握,因而備受美軍青睞。

  此外,不少型號的ACOG瞄準鏡上方都額外增加了一個小型的輔助用紅點瞄準鏡,方便極近距離上的瞄準射擊。ACOG瞄準鏡的外殼還采用了航空鋁材,整體堅固、防水、防寒、耐腐蝕,能承受潛水深度和野戰用途的各種壓力和沖擊而保持瞄準鏡精度“紋絲不動”。可以說,ACOG這一類氚光瞄準鏡從單純的技術原理上講并無難度,但正是這一個個緊貼戰場需求的“暖心”設計,才成就了一雙雙戰場狙殺的“慧眼”。

  可以說,瞄準鏡的精度、穩定性等每一次性能的提升和功能增加,無不以光學組件的數量增加、調節結構的復雜化和精密化為基礎。尤其是對于加裝在槍支上方的瞄準鏡來說,不僅要適應殘酷的戰場環境,更要保證在每次擊發沖擊下時刻保持高精度瞄準的“初心”,其研制難度可想而知。未來,以氚光瞄準鏡為代表的戰場“千里眼”勢必走上加速發展的“高速路”,而它們背后體現的軍工設計制造實力也將成為國家整體科技實力的“透視鏡”。(來源:中國軍網)

瞄準鏡"黑科技":現代戰場"千里眼"如何練成?

圖文簡介

要想實現100米距離以外的精確瞄準射擊,非得請出瞄準鏡這一“視力矯正器”提供足夠清晰的放大視野和精確分劃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