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軍新型軍人標識牌進入部隊試用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
記者從該型標識牌的研制總體單位——中國電科28所了解到,該標識牌除了具有傳統的軍人基本信息標識功能,還集成軍人保障卡、電子傷票等應用于一體,具備戰時身份識別、實力管理、救治搜尋、體征監測、信息服務等諸多功能。小小的標識牌,背后蘊藏著“大科技”。
研制瞄準最新技術應用
軍人標識牌已在外軍服役多年。該型標識牌研制項目總師、28所研究員徐軍介紹,軍人標識牌最早用于記錄佩戴者本人的所屬部隊番號、姓名、血型等相關身份信息,雖然較為簡單,卻在戰場傷員救護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二戰以來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和發展。
由于傳統軍人標識牌主要采用蝕刻工藝,將相關信息記錄在金屬牌面上,信息容量非常有限,用途較為單一。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對于軍人標識牌也提出了更高發展要求,各種集合了新技術新功能的軍人標識牌在外軍不斷涌現。
“如果仍采用傳統思路和手段為我軍研制新型軍人標識牌,將不可避免的形成‘裝備即落后’的被動局面。”徐軍說。
為此,項目組在立項之初就決心瞄準國際軍人標識牌最高水平,綜合利用最新技術手段,研制具有我軍特色的軍人標識牌。項目組背靠28所在我軍指揮信息系統領域的總體優勢,聯合領域內多家優勢企業,基于在信息系統、物聯網等相關領域的雄厚技術積累,歷時三年多的研制和試驗,終于交付部隊開展試用。
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齊“上陣”
此次投入試用的軍人保障標識牌系統由主牌、無源副牌、有源副牌和應用系統組成。
“別看它個頭不大,蘊含的‘黑科技’可不少。”徐軍說,以主牌為例,從表面上看它只是一塊一面文字信息、一面二維碼的金屬牌,但用手持終端掃描二維碼后,標識牌佩戴者的詳細個人信息、病史信息等記錄就會完整呈現出來,以便于對他進行救治。
除了主牌的二維碼,無源副牌內還有記錄類似信息的芯片;有源副牌可以測量心律、發送呼救信號和所需補充物資信息;應用系統手持機也可以接收定位呼救信號。這些信息化手段的運用,使得戰場所需的軍人信息更加全面和準確。徐軍表示,這些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是物聯網“參軍”的重要一步,極大豐富了軍人相關信息的感知手段、種類和總量。
同時,標識牌系統也得到了大數據技術的幫助。徐軍介紹說,該系統不僅存儲了軍人自身各類信息,還將動態收集處理戰場上受傷人員傷情、體征數據、醫療救護人員和物資信息、救護措施等數據,通過系統智能處理和分發,實現戰場救護機構、后方醫院等部門數據共享,可極大提高戰場救護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未來將提供各類感知終端接入
現代戰爭一定程度上就是雙方后勤實力的比拼。物聯網、大數據等更先進信息手段的運用,對于提升后勤保障水平,進而提高部隊整體作戰能力,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28所副總工程師丁冠東表示,不僅軍人需要標識牌,幾乎所有的武器裝備、戰場物資都需要類似的信息化標識牌。這些標識牌將基于物聯網提供位置、流向、物資需求等多種信息,并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從而實現實時捕捉戰場需求、可視掌握后勤資源、精準調控后勤保障行動等功能。
“未來,將出現各類信息全面感知的‘可視化戰場’。”丁冠東說,在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指引下,28所正在開展后勤保障信息系統的頂層設計,致力于構建統一、開放的物聯網公共服務架構,為各類感知終端提供接入服務和共性服務。(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