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利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衛星應用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atellite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STAR)近期發布的圖像,數據可視化愛好者納迪爾·布雷默(Nadieh Bremer)制作了一張令人震撼的動態圖,向我們揭示了地球植被在2016年的變化情況。
布雷默表示,這張動態圖包含了5萬個周期,并且都需要根據“不同的大小、顏色和透明度”分別進行動態化,最終的結果展現了世界各地令人驚嘆的植被差異。他將這一項目稱為“呼吸的地球”(A Breathing Earth),采用常態化差值植生指標(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制作了這張動態圖。NDVI指數又被稱為綠度,其數值越大,表明植物生長越多。圖中黃色區域指示的是植被健康較差,或者該地區普遍干旱、貧瘠,比如某一片沙漠。深綠色區域則表明植被生長十分繁盛。
數據可視化愛好者納迪爾·布雷默(Nadieh Bremer)制作了一張令人震撼的動態圖,向我們揭示了地球植被在2016年的變化情況。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衛星應用和研究中心利用索米國家極地軌道伙伴衛星(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SNPP)上的可見光紅外成像輻射儀套件(visible infrared imager radiometer suite, VIIRS)對地球植被進行每周一次的觀察。
一年之內,不同半球的植物都經歷了生長和衰退的周期變化。“上面這張地圖中的動態變化涵蓋了2016年的所有52周,對這些季節性周期進行了可視化,”布雷默在項目介紹中寫道,“北半球植物生長季節的出現和衰退尤其明顯。”
“不過,關注地球不同地區時,也會觀察到不一樣的周期和季節差異;非洲南部、巴西和新西蘭的周期變化就與北半球截然相反,又比如印度在七月的雨季開始之前,會變得越來越干燥,”布雷默補充道,“對過去一年的觀察越多,你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小細節。”
“綠度可以用來估計植被的萌生和衰退,預測生長季節和物候學現象的開始,”布雷默解釋道,“對于沒有植被的區域(沙漠、高山等),綠度數值指出了地表的環境特征。”
這并非此類數據第一次被用于制作這樣的動態地圖。2015年,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一張類似的動態圖,他們利用衛星數據,展示了一年12個月內地球陸地和水體的生命周期變化。
NASA采用動態色塊指示陸地植物生長的變化,并結合了海洋中浮游植物的葉綠素濃度變化。這類動態圖展示了地球生命得以存在的過程,地球本身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生命體。
“所有生物都依賴于植物的周期生長,以此獲得食物、氧氣和更多東西,”布雷默說,“盡管人類已經開始影響這些周期,但壯觀的植被景觀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繼續存在千萬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