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繁殖障礙性疾病是養豬業生產中的主要疾病,主要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流行性乙型腦炎以及非典型豬瘟、圓環病毒等。豬患病后一般表現為后備母豬達到性成熟、體成熟后不發情或母豬(包括初產和經產)斷奶后發情間隔延長、不發情;母豬屢配不孕;妊娠母豬早期胚胎死亡、流產,產弱胎、木乃伊胎或死胎。此類疾病傳染性很強,母豬一旦感染,傳播迅速,造成繁殖障礙,繁殖障礙是導致母豬淘汰最主要的因素,也使得母豬在較長時間內處于非妊娠、非哺乳的狀態,嚴重影響了規?;i場的經濟效益。因此,養豬戶應增加對引發母豬繁殖疾病的防治投入,做好豬群的飼養管理。 綜合防控措施: 1.加強豬場的消毒工作。做好出入車輛的控制與消毒。傳播疾病最大的風險為外來運豬車,有條件的豬場可在場外設立生豬中轉站,外來運豬車只能到中轉站;做好人員的控制與消毒,外出回場人員需隔離消毒5天,才能進入生產區;做好進場物資的消毒,可選用紫外線消毒或噴霧消毒;每周定期對生產區消毒2次,特別要對產房、產床進行嚴格消毒,減少環境中病原體數量。 2.做好后備豬引種檢疫和馴化。原則上堅持自繁自養。大多數情況下,補充后備豬之后,豬群繁殖障礙性疾病就會增加,即木乃伊胎、死胎、流產等現象增加。因此、做好種豬引種的嚴格檢疫和后備豬的馴化工作,可減少因補充后備豬帶來的繁殖障礙性疾病風險。在引進種豬時應認真了解種豬的免疫程序,嚴禁到疫區引種。引進種豬后應在隔離舍進行隔離觀察,并進行相關的監測,結果陰性、臨床觀察無癥狀出現,接種有關疫苗產生免疫后,才可進入飼養。若發現可疑病豬應及時送檢。 3.做好豬場生物安全。謝絕外來人員參觀,進出人員嚴格消毒;定期滅鼠、滅蚊蠅,消除蚊蠅滋生的條件;豬場內禁止養貓、狗、禽類,防止鳥類和野貓進入豬舍;嚴格做好病死豬、胎衣等的無害化處理,病死豬要進行焚燒或深埋。 4.加強飼養管理,減少各類應激。降低疫苗注射引起的應激,在注射疫苗前后3天投喂抗應激藥,選擇在早上天氣涼爽時注射疫苗。后備母豬飼養密度過大將會出現乏情問題,應根據欄舍大小,確定合理的飼養頭數。種豬每天飼喂青飼料0.5千克,補充天然的維生素、氨基酸和纖維等,可以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和腸道健康。公豬誘情可促進母豬發情,誘情公豬的選擇很重要,應選擇性欲好、氣味濃、口角泡沫多、善于交流的公豬。后備母豬和發情不好的母豬適當放至運動場運動,對促進發情也有一定的作用。后備母豬配種時的背膘厚應達16~18毫米,母豬分娩時背膘厚應控制在17~20毫米。 5.制訂科學的淘汰機制。對繁殖力和生產力低下的高齡母豬及時淘汰;對患有難以確診和治愈的繁殖障礙性疾病的母豬,為避免加劇損失,應及時淘汰;對檢出按國家規定需要進行撲殺的患病母豬必須堅決淘汰。 6.做好母豬的藥物保健。母豬產前產后5天:阿莫西林一日劑量按體重20~40毫克/千克拌料或飲水1次口服,防治乳腺炎、子宮內膜炎、產后熱,若母豬產后發熱較嚴重可注射頭孢噻呋。母豬斷奶前后5天:阿莫西林一日劑量按體重20~40毫克/千克拌料或飲水1次口服,或0.2%土霉素拌料,防治乳腺炎、子宮內膜炎及斷奶應激反應。 7.做好種豬群的免疫。有計劃地進行免疫是預防和控制母豬繁殖障礙性傳染病發生的關鍵。根據當地疾病的流行種類和流行特點、豬場的實際情況、豬群平均抗體水平、疫苗產生抗體時間和免疫期的長短,制訂合理的防疫計劃,實行有計劃、有步驟的程序化免疫接種。尤其做好乙型腦炎、細小病毒病、偽狂犬病、藍耳病、豬瘟等疾病的預防免疫工作。此外,要定期進行相關抗體檢測,隨時掌握豬群的免疫狀態、母源抗體水平。 編輯:李敏

豬常見繁殖障礙性病毒病的綜合防控

圖文簡介

母豬繁殖障礙性疾病是養豬業生產中的主要疾病,此類疾病傳染性很強,母豬一旦感染,傳播迅速,造成繁殖障礙,繁殖障礙是導致母豬淘汰最主要的因素,也使得母豬在較長時間內處于非妊娠、非哺乳的狀態,嚴重影響了規模化豬場的經濟效益。因此,養豬戶應增加對引發母豬繁殖疾病的防治投入,做好豬群的飼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