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態特征: 成蟲前翅灰褐色,內橫線和外橫線灰白色,呈波浪形,有白色條紋,環狀紋不明顯,腎狀紋前部呈白色,后部呈黑色,環狀紋和腎狀紋之間有3條白線組成明顯的較寬的斜紋,自翅基部向外緣還有1條白紋。后翅白色,外緣暗褐色。卵半球形,直徑約0.5毫米;初產時黃白色,孵化前呈紫黑色,表面有縱橫脊紋,數十至上百粒集成卵塊,外覆黃白色鱗毛。幼蟲體長33-50毫米,頭部黑褐色,胸部多變,從土黃色到黑綠色都有,體表散生小白點,冬節有近似三角形的半月黑斑一對。 蛹長15-20毫米,圓筒形,紅褐色,尾部有一對短刺。 二、危害特點: 以幼蟲咬食葉片、花蕾、花及果實為害,初孵幼蟲群集為害,啃食葉肉留下表皮,呈窗紗透明狀,也有吐絲下垂隨風飄散的習性;3齡以上幼蟲有明顯的假死性;4齡幼蟲食量劇增,進入暴食階段,咬食葉片,僅留主脈,占全幼蟲期總食量的90%以上,當食料不足時有成群遷移的習性。在包心椰菜上,幼蟲還可鉆入葉球內危害,把內部吃空,并排泄糞便,造成污染,使之降低乃至失去商品價值。末齡幼蟲入土筑一橢圓形土室化蛹。 三、發生與環境關系: 斜紋夜蛾是一種喜溫性害蟲,其生長發育最適宜溫、濕度條件為溫度28-30℃,相對濕度75%-85%。38℃以上高溫和冬季低溫,對卵、幼蟲和蛹的發育都不利。當土壤濕度過低,含水量在20%以下時,不利于幼蟲化蛹和成蟲羽化。1-2齡幼蟲如遇暴風雨則大量死亡。蛹期大雨,田間積水也不利于羽化。田間水肥好,作物生長茂盛的田塊,蟲口密度往往較大。 在我國華北地區每年發生4-5代,長江流域5-6代,福建6-9代。幼蟲由于取食不同食料,發育參差不齊,造成世代重疊現象嚴重。華北大部分地區以蛹越冬,少數以老熟幼蟲入土作室越冬;在華南地區無滯育現象,終年繁殖;有時在長江以北地區不能越冬,屬單性遷飛害蟲。在黃淮地區,2-4代幼蟲發生在6-8月下旬,7-9月為害嚴重。斜紋夜蛾成蟲終日均能羽化,以下午6-9時為最多。羽化后白天潛伏于作物下部、枯葉或土壤間隙內,夜晚外出活動,取食花蜜作為補充營養,然后才能交尾產卵,未取食者只能產數粒。 四、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及時翻犁空閑田,鏟除田邊雜草。在幼蟲入土化蛹高峰期,結合農事操作進行中耕滅蛹,降低田間蟲口基數。在斜紋夜蛾化蛹期,結合抗旱進行灌溉,可以淹死大部分蟲蛹,降低基數。在產卵高峰期至初孵期,采取人工摘除卵塊和初孵幼蟲為害葉片,帶出田外集中銷毀。合理安排種植茬口,避免斜紋夜蛾寄主作物連作。有條件的地方可與水稻輪作。 2.物理防治:成蟲發生期在田間設置黑光燈,楊樹枝把或糖醋液誘殺成蟲。 3.藥劑防治:掌握在卵塊孵化到3齡幼蟲前噴灑藥劑防治,此期幼蟲正群集葉背面為害,尚未分散且抗藥性低,藥劑防效高。由于斜紋夜蛾白天不活動,所以噴藥應在午后和傍晚進行。常用的藥劑有: 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50%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甲萘威乳油2000-2500倍液;97%敵百蟲可溶性粉劑800-1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000-25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40%乙酰甲胺磷乳油500-1000倍液,每畝50-75kg進行噴霧防治,間隔7—10天1次,連用2—3次。 編輯:范璐維